教育学333考研中体西用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的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打破了儒学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打开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大门,科举的改革、书院的改革、新学制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才有可能。 

3、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其根本仍在维护中学,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宗旨的支配下,清末学校仍要在尊孔、读经的笼罩下,无法摆脱封建教育的影响,未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

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又阻碍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教育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枟劝学篇枠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