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糖尿病的谣言?

如题所述

在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今天,医生在临床诊疗时发现,许多糖人在治疗方面轻信一些谣言,直接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

久病成医的老司机们可能微微一笑,绝不会上当。但新糖友们注意,快跟着术康君一起排雷吧!

谣言一

胰岛素会上瘾吗,用一次就戒不掉了

辟谣:随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糖尿病病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胰岛素治疗,但仍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对其存在误解,以为胰岛素只要打上就会上瘾,从而无法停药。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胰岛素是人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它不同于那些有依赖性的药物,打不打胰岛素,完全取决于病情轻重,而并非有些病人所理解的“只要打上就停不了药”。

对于糖尿病病人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或者初发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5%的病人,我们建议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尽早解除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使血糖理想达标。

谣言二

同类药物一起合用,能加强降糖效果

辟谣:口服降糖药从作用机理来说,分好几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比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都属于糖苷酶抑制剂,都是用来降低餐后血糖的,如果同时应用,不仅起不到加强降糖效果的作用,还能加重药物的副作用如腹胀。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不仅加大了同类药物的副作用,也有可能出现低血糖。

谣言三

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药

辟谣:有些病人因为患糖尿病后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认为糖尿病不疼不痒,就放松警惕,有时候觉得血糖控制好了,不用再吃药了。

因重视度不够自行停药,这是很危险的行为,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根治糖尿病,一经确诊,需终生治疗。

所谓糖尿病治好了,只是在药物控制的前提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不是真的痊愈了。药物能不能减量,或者调整种类,需要到正规医院咨询大夫,切不可自行停药。糖尿病病人在停药后血糖骤然升高时,容易并发糖尿病酮症,甚至出现酸中毒。

谣言四

吃药是万能的,不用控制饮食,不用运动

辟谣:有些糖尿病病人认为只要吃上药,就高枕无忧,不必再控制饮食,也不必继续运动。于是大吃大喝,血糖波动大,或者出现低血糖,其实这很不正确。

无论用什么药物治疗,糖人都应该规律控制自己的饮食,无论饮食种类、饮食量还是饮食时间,都应尽量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的血糖波动,从而影响药物调整。而且运动不能停,需要遵守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持续运动。

谣言五

只要吃药,而且血糖稳定,就不复查

辟谣: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病人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尽管药物没停,效果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彻底失效。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谣言六

降糖是第一任务,血压和血脂不用在乎!

辟谣:糖尿病病人除了高血糖外,往往还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上述多重危险因素使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糖尿病病人仅仅控制好血糖还远远不够,还应一并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在中国,有糖尿病的人真的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糖尿病群体高居全球首位,人数达到1.14亿,但能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友,却远低于四成。

身为糖友,你对糖尿病的认识真的到位吗?跟着小编一起做个简单测试吧!以下这些谣言高发区,你中了几招?

谣言一:我应该少吃主食

不少人都听过类似言论,比如米饭容易让血糖升高,所以糖友应该不吃米饭。但真相却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粮食是身体力量的主要来源,它们可以为全身肌肉和脏器提供能量。如果长期存在主食摄取不足,很容易产生肌肉萎缩、体重锐减、脑功能损害等情况,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

谣言二:胰岛素越早打越好

很多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的朋友,第一个念头就是打胰岛素,但这并非明智的选择。确诊糖尿病后,首选方式是通过口服药品进行治疗,胰岛素是在口服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才“派上用场”。

另外,胰岛素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注射,也有一部分糖友并没有注射胰岛素的必要。

谣言三:糖友的血糖情况越低越好

糖友的显著标志是血糖水平高,所以也有不少人说血糖低就是好现象,或者低血糖比高血糖好。

事实上,由于长期存在高血糖的情况,糖友们往往耐受高血糖状态。如果血糖忽高忽低,或者长期处于低血糖水平,可能会造成昏迷等问题,甚至造成脑组织无法逆转的伤害。

谣言四: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

首先,必须强调一个残酷的事实:就目前国际上的共识,糖尿病尚无治愈方法。如果看到有所谓治愈糖尿病的方法,糖友们千万别轻信!

不过虽然糖尿病暂时无法治愈,却是可以控制的!

想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无外乎按时服药,注重饮食、参与运动等方式。当然,也别忽视了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好的血糖管控保健食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血糖波动,让糖尿病治疗事半功倍!

当然,糖友圈的谣言远不止这些,想要慧眼识谣言,更好地治疗糖尿病。

第2个回答  2020-04-10
少吃糖一定不得糖尿病。

糖尿病目前没有单独而明确的病因,通常认为与遗传、饮食过量、吸烟、酗酒等有关。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也会在正常范围。反之,一个人少吃甚至不吃糖,但胰岛功能异常,也会有糖尿病发生。

饮食控制=饥饿疗法 。

所谓“饮食控制”并非是让糖友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糖友基本生理需要的前提下,因人而异适当地限制饮食的总热量。

这是因为,糖友如果主食吃得太少(每天不足150克),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就会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致使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不仅如此,还容易使病人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显著波动。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每顿主食不低于1两,不超过2两;主张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匀出一小部分(如半两主食或者一个鸡蛋)作为加餐用;可以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各种绿叶蔬菜),以增加饱腹感。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不是100%。如果夫妇双方均患有糖尿病,子女有40%~50%的几率患病。如父母单方有,子女只有20%~30%的患病几率。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

胖子才得糖尿病。

与瘦子相比较而言,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更大,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如果瘦子有其他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作用也可能患糖尿病。

保健品可以单独治糖尿病。

有的保健品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手段,还需要结合药物。 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五驾马车。

二甲双胍具有肝肾毒性。

二甲双胍是一种临床研究很成熟的药物,它确实是经过肝肾功能代谢,但只要肝肾功能正常者使用一般不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粥升糖速度快,但降下来的速度也快。只是喝粥讲究技巧:不能喝纯大米粥,喝粥时需要加一些豆类或杂粮,粥不能煮得时间太长。

放凉了再吃(凉了淀粉老化了升糖就不快了);食物搭配如蛋白类和蔬菜类一起吃为好。

血糖降下来就能停药了。

血糖降下来后,仍需注意饮食和运动。是否能停药必须去医院查胰岛功能,听取医生的建议如何用药。

自己擅自停药,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

过去,儿童糖尿病类型多为患1型。但近年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

其实,2型糖尿病已成美国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显著升高。

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洒。

糖尿病人饮酒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喝酒能降低血糖,并不是说刚好能把血糖降低至正常值。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糖尿病人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反应。

但是,当空腹长期大量饮酒时,会有低血糖危险,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以及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的糖尿病人,饮酒后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研究总结: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U型关系,即长期规律性适量饮酒是糖尿病的积极因素,而长期过量饮酒却增加患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大量证据表明,过量饮酒是心血管病(包括心脏性猝死)和其他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不全、脑功能受损和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严重了才打胰岛素。

胰岛素并非是糖尿病严重后才用,特别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即需要用胰岛素。

而2型糖尿病通常是在血糖明显升高时进行强化治疗。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围手术期等也需要首选胰岛素。

少吃多餐不利于血糖控制。

很多人认为少吃多餐会增加热量,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其实科学的少吃多餐是将一天已经定量的食物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形式分开进食,是不会增加热量的。

如此科学的少量多餐对血糖控制十分有利。每餐少吃点儿,这样就不至于使餐后胰腺的负担过重,血糖也不至于升得太高,从而避免餐后高血糖。

多餐则是在两餐之间加一次缓冲餐,这样既可以避免药物作用达到高峰时出现低血糖,也可避免一天饮食总量过少而使总的热量摄入 不足,影响机体的抵抗力。
第3个回答  2020-04-10
一、糖尿病的发生多数是和吃糖多有关
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和患者平时吃过多的糖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很多认为患者在平时吃过多的糖导致自己的血糖上升而引发高血糖,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虽然吃糖过多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一个诱因,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是因为吃糖过多导致的,有些糖尿病人是因为自身肥胖,脂肪过多或者是胰岛功能出现损害,从而导致自己出现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人不要单纯的认为自己出现糖尿病是因为吃糖过多导致的。
二、不吃饭就能够帮助降血糖
很多人都知道在患上糖尿病后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因此就有人以为不吃饭让自己饿肚子就能够帮助血糖下降,却不知道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糖尿病人虽然要控制饮食,但是三餐也要定时吃,由于三餐主食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人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不吃饭让自己饿肚子就容易让身体能量缺乏而出现低血糖,这样反而会让血糖出现波动,也容易因为低血糖而出现反跳性高血糖。
三、糖尿病人要以粗粮为主食
很多糖尿病人认为主食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会影响到自己的血糖,就认为在三餐中可以将粗粮当做主食来食用,却不知道虽然粗粮中含有比较多的膳食纤维,对血糖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如果摄入过多就容易让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这样就会让患者出现肠胃道疾病。
四、有吃降糖药就不用控制饮食
这也是很多人经常认为的一个错误的理解,有很多糖尿病人以为自己有按时服用降糖药,在饮食方面就不用特别的注意,却不知道自己有按时服用降糖药,但是没有控制饮食也是会让脂肪和热量过多的堆积在身体内,让身体的胰岛负担加重,这样就没有办法让降糖药起到降血糖的效果。
第4个回答  2020-04-02
一、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太多导致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它主要是分为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导致,随着这几年生活饮食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着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自己身体堆积过多的脂肪热量让糖尿病发生,而有一些糖尿病人因为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史,而自己身为高危人群在日常没有特别的注意,也就导致糖尿病被诱发出来。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吃糖过多势必会引起糖尿病的,一次性吃糖过多只会造成一次性的血糖上升,而随着肾脏对多余糖分的不断排出,就会让自己的血糖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二、糖尿病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在目前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糖尿病,一般1型是经常在儿童身上见到,而2型就经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是随着目前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质量的提高,不管是青少年、老年人、儿童每天都会进去过多的脂肪,另外又因为很多人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这些脂肪不能被消耗出去,也就让糖尿病的年龄发病趋势有着改变,30岁以下的青年人患上糖尿病的人群并不少见。

三、患上糖尿病后就不能吃米饭

这也是错误的认知,米饭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能量来源之一,如果在患上糖尿病后认为吃米饭会对自己血糖造成影响就不进食,这样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容易出现低血糖,在身体的碳水化合物能量缺乏时都会导致血糖下降而引发低血糖,低血糖的发生就会让血糖出现波动,还容易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糖尿病人是可以适当吃米饭的,只是在吃米饭的时候可以讲究粗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