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的历史

我是邓州人,但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很想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历史或人物。答的好分数可以再加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

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

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

扩展资料: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邓州悠久的历史
邓州市历史悠久,建置较早。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见于文字记载的也有4000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为姒姓。商代,武丁又封季父到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因这一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便在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穰便又属韩国。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秦国又长败韩国,攻下穰城,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故城在今邓州城东南郊)、山都(故城在今邓州构林镇古村)属之。
··汉承秦制。西汉时区境仍属南阳郡,在今邓州市境内扔穰、山都、涅阳(故城在今穰东镇)、安众(故城在今元庄乡南王村)、乐城(故城在今陶营乡高李村)、朝阳(故城在今小杨营乡禹山庙村)等6县。另有跨今邓州市境的阴县(辖今林扒、孟楼、彭桥等地)。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穰县的卢阳乡等地封冠军侯霍去病,置冠军侯国(故城在今张村镇冠军村)。新莽时期,穰县易名为农穰。涅阳改为前亭,朝阳称为厉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兵荆襄,取穰,穰属南阳郡。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划全国为19州,今邓州市境域分属荆州之南阳郡、义阳郡、顺阳郡、襄阳郡。后赵建平元年(330年)八月,今邓州境尽归越。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今邓州境归前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晋镇将军刘裕索还南乡、顺阳、新野等12郡,今邓境复归于晋。

南北朝前期,今邓境属南朝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将荆州治由上洛(今陕西商县)迁至穰县,辖南阳、顺阳、新野、东恒农、汉广、襄城、北清、恒农等8郡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自此始有邓州之说),治于穰。穰、课阳、冠军、新城4县属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南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邓州。五代时期,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
··宋初,设武胜军,仍置于穰。乾德年间(963——688年),恢复邓州,统于京西面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色议和,宋割邓州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邓州归宋。隆兴二年(1164年)复归金。
··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划归南阳府。明朝,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将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三县:新野、内乡、淅川。清朝,邓州仍属河南布政司南阳府。雍正后,邓州为散州,不再领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48年1月和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攻克邓县县城,解放了邓县。新中国成立后,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邓州市(县级)。
··邓州作为行政地名,它被历代所用,历时达1300余年,其历史可谓悠久

··岁月悠悠,白云苍狗。邓州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的残酷的战事,使邓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几乎灭绝,因邓州是个好地方,每当邓州人口出现了空白,便有其他地方的人迅速补充过来,当今邓州人祖先的来历主要为三部分:一为移民,这是主要的。历史上移民的次数很多。有史可查的如,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即迁“不规之徒”于穰。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迁河曲六城“残胡”5万余口于许、汝、唐、邓等州。宋仁宗天对七年(公元1029年),宋廷诏命:“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山西、江西、福建等省人口至邓。清朝初年,又迁山西人口至邓州。其中明朝初年的迁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邓州人皆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人,即起源于这次移民。二为军屯。如闵营人,就是清朝初年,福建明末将领黄伯侯所带的三千部属落户于邓西北一带。三为商人。邓州历史上几度繁荣,商贾云集,特别是明清时期,有许多外地客商在此安家定居。

参考资料:http://user.qzone.qq.com/408236189/blog/1193916139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7-15
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
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