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 不是人间富贵花,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出自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该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词人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作品原文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白话译文

我并不是偏爱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也不是因为它越寒冷越美丽。而是因它有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道韫故去之后还有谁真的了解它、怜惜它,它在天涯飘荡,看尽冷月,听遍胡笳,感受到的是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

首句倒卷而出。先设想一种责诘,然后对此责难作出答复:自己所爱者不只是雪花的轻倩飘洒,而且更是她那种冰雪精神。再跃进一层,雪花似花非花,她以无根为有根,其六出之姿,空灵莹洁,若有若无,丝毫没有人间富贵花——牡丹那种深根、茂叶和丰腴的体态。

这,既是词人的审美选择,又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

十一年前梦一场”的描述。蜘丝马迹,似以第二解为宜。词从咏雪转到谢娘,其连接点应是雪花的轻盈妩媚、莹洁玲珑,它令词人联想到和某一女子的纯洁、朦胧的轻怜密爱

扩展资料:

词人从康熙十七年(1678)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每年有很多时间随康熙出巡或奉使在外,这首词便是词人陪同康熙出巡塞外时所作。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词人扈从北巡塞上之时,惊讶于塞上的雪很凛冽,有着不用于中原的气势,便有感而发,写下该词。

近代学者、词论家林花榭《读词小笺》:“纳兰容若咏雪花云:‘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综其身世观之,自是自家写照。” 

当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人们往往喜欢咏菊花、咏梅花、咏梨花,用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这首词,纳兰性德却以塞外雪花自比。词的上片写雪花:下片则咏塞外。词里提到谢娘,这不仅用典贴切,也暗喻自己离开了一位有才学的女子,含义相当深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4

意思:雪花是寒冷之地生长,但是品性却更加高洁。

出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清代: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它轻盈的形态,雪花是寒冷之地生长,但是品性却更加高洁。可惜谢才女走后没人再懂得怜惜,它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冷风悲音中,任凭西风将它吹向无边无际的大漠。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咏雪词,是纳兰容若陪同康熙皇帝在塞外巡视时所作。纳兰借咏雪花而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了自己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的心情。这种逆反的心理是纳兰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作品中多有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1

一、释义

我并不是偏爱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也不是因为它越寒冷越美丽。而是因它有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二、出处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该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词人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三、原诗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四、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扩展资料:

讲解:

1、这是一首咏雪词,是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纳兰出身于富贵之家,作为贵介公子、皇帝的近臣,应该说其作品当是不乏富贵气的,但从这词来看,是与其身份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2、他借咏雪花而咏怀,抒发了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的心情。这种逆反心理是纳兰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是纳兰词里多有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词的上片起二句说处于“冷处”的雪花是令人赏爱的,接二句又说它之所以可爱是由于高洁的品格,由于它不是那些争妍斗艳的牡丹、芍药一类的“富贵花”。下片前二句是说此花于天涯飘泊,很少有人怜惜,大有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

4、结句出以景语,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进一步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 

参考资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2-21

意思是: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

出自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该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般,体现了词人心中的清高孤傲无人同与的悲凉之感。

作品原文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白话译文

我并不是偏爱雪花轻舞飞扬的姿态,也不是因为它越寒冷越美丽。而是因它有人间富贵之花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

谢道韫故去之后还有谁真的了解它、怜惜它,它在天涯飘荡,看尽冷月,听遍胡笳,感受到的是西风遍吹黄沙的悲凉。

首句倒卷而出。先设想一种责诘,然后对此责难作出答复:自己所爱者不只是雪花的轻倩飘洒,而且更是她那种冰雪精神。再跃进一层,雪花似花非花,她以无根为有根,其六出之姿,空灵莹洁,若有若无,丝毫没有人间富贵花——牡丹那种深根、茂叶和丰腴的体态。

这,既是词人的审美选择,又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

十一年前梦一场”的描述。蜘丝马迹,似以第二解为宜。词从咏雪转到谢娘,其连接点应是雪花的轻盈妩媚、莹洁玲珑,它令词人联想到和某一女子的纯洁、朦胧的轻怜密爱。

扩展资料:

词人从康熙十七年(1678)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每年有很多时间随康熙出巡或奉使在外,这首词便是词人陪同康熙出巡塞外时所作。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词人扈从北巡塞上之时,惊讶于塞上的雪很凛冽,有着不用于中原的气势,便有感而发,写下该词。

近代学者、词论家林花榭《读词小笺》:“纳兰容若咏雪花云:‘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综其身世观之,自是自家写照。” 

当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人们往往喜欢咏菊花、咏梅花、咏梨花,用以表现自己品格的高洁。这首词,纳兰性德却以塞外雪花自比。词的上片写雪花:下片则咏塞外。词里提到谢娘,这不仅用典贴切,也暗喻自己离开了一位有才学的女子,含义相当深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0
是纳兰性德的《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 》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安言]:
“癖爱”:特别喜爱。“轻模样”:雪花轻舞的样子。

“富贵花”: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此处说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与俗世繁花。

“谢娘”:与容若词中别的“谢娘”不同,这里是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问子侄辈何物可比,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头不语。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激赏。

“西风”:秋风。“瀚海”:明周祈《名义考》:瀚海,“以飞沙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唐高适《燕歌行》诗:“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容若“万里西风瀚海沙”一句化繁为简,然而语意不弱古人。语简而意阔,是高手才有境界。

此词大约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容若扈驾北巡塞上时。

[安语]:
这是,容若名篇中的名篇。不但在《饮水词》里别具一格,就是放在历代咏物言志的佳品中,也能拔节而出。容若道:“谢娘别后谁能惜?”然而,几乎在他在塞上完成这首咏雪花的绝调的同时,他已经给出历史答案,谢娘之后,能惜雪花的还有他——纳兰容若。

我一直觉得,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固然是千古奇喻,可惜却少了个人的感情在里面。好象一个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时,却没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真实心遇,固然精彩,但也只能说是精彩。

容若一生心境悲苦凄凉,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却也应了那句:“情发无端”。出身显赫,才名卓著,仕途顺利,本人儒雅清俊,与妻感情和谐。似乎,似乎,这个男人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够得到和不满足的。然而,满眼的温柔富贵结果却种出一株别有根芽的“富贵花”。

他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他取的是冷月凉音相伴下的漂泊天涯,是灵魂的自由不羁。

也许,容若看到漫天雪花飞舞,他幻觉到灵魂羽化的样子,它们片片飞旋起落。

那一刻,他领悟自己一生的追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