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老人们打的纸牌的规则?

秋乙已。。。。。那种纸牌

“上大人”纸牌是流行于湘鄂渝边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地方纸牌,这种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而在湘西龙山一带的土家族山区则将其称为“上大人”。这种“上大人”纸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九十六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由“上大人”开头的一组字,在唐代的敦煌写本里就有儿童习字的记载,上大人早在唐代就被用于儿童的启蒙读物了,其后在宋代的《续传灯录》里略有改动,直至清代,逐渐定型为后来的二十四字。这些文字笔画少、有音韵、很顺口,很适合于启蒙儿童的认读,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很多字的母字,可用它们中的某一字作为偏旁部首再去组合别的笔画,从而连接出许多新的字,使儿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经过启蒙老师给孩子们讲讲其中的故事,则这些貌似没什么意义的独立字,却包含着很多的传统人文义理和蒙学教育的功能目的。
  这些字是教化每个读书人都要敬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故事。孔夫子是读书人的“上大人”,他的名字叫丘,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二,也就是甲乙的“乙”,生辰八字是己年的。孔夫子教化了三千名好学生,其中有七十二个学问最好的人,而七十二个好学生中,还有八、九个像曾子、子路那样的亚圣人,他要他的学生都要做好人,要仁义,懂礼仪。为了起到更好更广泛的教化作用,“上大人”纸牌的发明者,将这二十四字写在能供土家人娱乐的纸牌上,这样人们在闲暇的娱乐中,就能感悟到其中的人文情趣和义理教化,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在这普通得没有任何“国学”深奥和文化负担的情景下,平淡自然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滋养着土家人的心灵。在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中国文明史》第四卷有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介绍中也述及了这二十四字是古代用来教学童写字用的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纸牌是从一篇渔鼓词中攫取句中开头的第一个字而制成牌的。这篇渔鼓词描述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张生的无限思念之情,其词为: “上绣楼将奴的心思想坏,大不该任红娘招引他来,人说道张君瑞风流可爱,丘家坪奴为他才把言开,乙卯年中解元名扬四海,已巳科下京都大显奇才,化鱼龙但愿郎飞腾海外,三级浪中状元脚踏金阶,千思想万思量满腹愁债,七弦琴抚不舒奴的胸怀,十里亭奴送郎叮咛嘱诫,士君子求功名理所应该,尔在那京都地逍遥自在,小冤家享荣华把我忘怀,生同衾死同穴奴心才快,八行书望不见鸿雁传来,九江水洗不尽愁销眉黛,子时节望天明人未归来,佳期近喜心头芳心自惴,作一对美鸳鸯到老同偕,壬午年奴为郎曾把口戒,可怜奴坐绣房如痴如呆,知心话无处诉自怨自艾,礼佛堂焚信香望郎归来。” 于是,这“上大人”的纸牌也就随之问世了。
第2个回答  2013-08-16
你说的是老年牌吧!其实和打麻将一样,不过没有风却有八个红,四个子花,子花可以替代每三张牌的任何一张,三个红是一地牌,挺牌是要有一张瓜。共你参考。
第3个回答  2019-04-14
太难说了,我来跟你说说规则吧!
上秋化为将七尔八佳可为寒牌。
将吃牌一张牌一胡,一元句三胡,碰三胡,绍六胡,开招别人抓十胡,自己抓十二胡,半挂十三胡,满挂十四胡。别人抓半挂十一,满挂十二。
寒牌元句没有胡,碰两胡,绍四胡,别人抓开招六胡,自己抓八胡。
三人玩,打牌不可以吃,四家可以,有口必须转口。打牌也必须碰。
三人十四胡胡牌,四人十胡。
小胡,自摸,瘦胡,清胡,荤胡,清胡自摸,荤胡自摸,瘦胡自摸,荤大胡自摸。
第4个回答  2013-08-16
问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