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般若”二字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智慧”。为什么当时不直接译成大智慧,而保留梵文呢?因为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聪明,而是指能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体。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聪明是用思想、思维得到的,般若智慧不是用思想和思维得到的,而是必须从身心两方面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般若智慧有五种含义。

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儒家称之为“仁”、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真如”,反正不管叫上帝也好,叫神也好,叫主也好,叫法身也好,叫佛也好,都是代名词。世界上许多人都在寻找这个东西,找到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找到这个东西叫做悟道,叫做明心见性。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二、境界般若
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行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慧能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见到法身的境界,契此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修行的境界。
一个读书人,平常看不懂的书,今天一下子用自己的方法懂进去了,这是一种读书人的境界。一个书法家在写字时,突然某个字写得特别好,再叫他重新写一个就写不出了,这是一种艺术家的境界。甚至一个工人也有境界,今天干活特别顺手,做的产品特别好,这是一个做工人的境界。
我们没有修道的人,就是一切众生的苦恼境界:“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学佛人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古人云:“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学佛人的境界是从实相般若而来的,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比如《论语》中,学生很佩服老师的学问,问老师这么多的学问是怎么学来的?孔子回答说:“吾道一而贯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知识不是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的,而是悟到了这个“一”,就一通百通了。孔子也是悟了道的人,所以被称为圣人。
总之,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三、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比较容易理解,有的人出口成章,每句话写出来都非常优美,我们说这个人具有文字般若,因为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比如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文比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要流通,那是因为玄奘法师在文学般若上超不过鸠摩罗什。
同样是读书人,并不是人人能成为文学家。同样是修道人,并不能人人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有关的。

四、方便般若
菩萨要教化别人时,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人,知识分子能接受,文盲也能听得进去,这就需要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要有一千只手那么多的方便法门,才能度化众生,这也是菩萨慈悲心的体现。
讲佛法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让别人把难懂的部份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用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是方便般若。

五、眷属般若
一个人悟了道,他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至善至美。所以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词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
眷属般若共有六个,称为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综上所述,这个“般若”二字就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所以当时只能采取译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5
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 �1�0�1�5�1�6�1�6�1�5�1�8�1�0 prajnā的音译,意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1�0�1�5�1�6�1�6�1�5�1�8�1�0�1�0�1�0�1�6�1�4�1�1�1�4�1�0 prajnāpāramitā)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合凑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著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著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么?
第2个回答  2013-08-15
简单说就是智慧。深说就要一辈子来体会了。
第3个回答  2013-08-15
大意是说人人都知逍遥好,却放下七情六欲
第4个回答  2021-01-03

佛教中的般若该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