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铁观音真正的创始人?

如题所述

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一、“魏说”--观音托梦
相传, 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儿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问,找到梦中的条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二、“王说”--乾隆赐名
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间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

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内安溪”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安溪铁观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冲泡之后,量重如铁,形如观音,故名"铁观音"。

铁观音源自松岩魏荫所创 “铁观音“这个惟妙惟肖的芳名,是何时何地和在什么情况下,谁给她定名?以往,曾有人认为:铁观音源自松岩魏荫所创。此说乃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一:魏荫发现,加以培育研究,其时名为“魏荫种”。国家首屈的茶叶研究专家、中华全国供销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骆少君女士认为,产于安溪西坪松岩村的魏荫铁观音茶是传统的铁观音茶,松岩地域是铁观音最早的产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农委副主任、省茶叶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冯庭俭先生认为,《安溪县志》早有记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松岩村。在福建省茶叶部门工作了一辈子的福建省农业厅经作处老专家李冬水,五十年代曾在西坪任区长,经调查也证实铁观音是魏荫首种。年逾八十的陈伴水先生也说:解放前后的教科书,也只说安溪铁观音茶为安溪西坪松岩魏荫所发现。
王氏成名。时尧阳人王仕让任朝廷副贡奉召进京,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魏荫种为礼品馈赠方,而方转进乾隆皇帝,乾帝饮之觉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铁,美如观音,遂赐其名曰:铁观音。然近数十年来,在安溪西坪镇松岩与尧阳两村两族产生了两说的激烈争论,一为魏论,即魏荫梦观音托梦发现乃及成名;一为王说,乃王仕让发现以及进贡成名。两说争论不已,然追根溯源,《安溪县志》所载,安溪人流传;专家证实,松岩村魏荫发现是真,王仕让转进、乾隆赐名也是史实,故两者功不可没,若无魏荫无以得其佳品,若无王仕让无以获其御赐美名,所以两者俱是创始人,无可厚非。由于传统铁观音和目前市面上比较鲜绿的铁观音有所区别,其主要是为了迎合现在市场消费者的视觉和味觉,对传统铁观音制作工艺进行相应的改进(或改变);且业界对后者的定位和定性还未达成一个共识,故此文对有别于传统做工的观音暂称为“现代铁观音”。

铁观音TeiGuanYin原产福建省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说明安溪唐代已产茶。到明代茶产稍盛,《安溪县志》有“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18世纪后期安溪茶户有了较大发展。诗人阮 锡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阴常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保万家……”之句。随之茶区农民还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

来历:
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8
西坪距离安溪县城不远,山路逶迤,群岭拱抱,地势险峻,呈现出一种殊异的景观。放眼四望,一垄垄的茶园弯转交织,由近至远波漫延荡,环带形的茶树丛,从山脚到山巅梯次层叠,工整有序,锦绣般的大地旖旎秀丽。虽然时序已是冬日,山岚雾霭依旧恋恋不舍地在无际的茶山中袅袅飘忽,树青叶绿勃勃生机。我想,这样的山,这样的地,怎能不长出好茶叶呢!
  安溪栽培乌龙茶已有千年历史,“铁观音”从存在至今较为一致的说法有300多年,源自一株(也有说是两株)茶树苗。但是,这株母本茶树在哪里?一说在尧阳村,一说在松岩村。我曾相继去这两个村进行实地考察。两个村各自认定“铁观音”最早源出的所在,均位于山涧岩隙之中,高耸突兀之处,那确实是能生产出好茶的地方。两个村现在对这两个地方进行精心整治,兴建纪念碑、亭,吸引游客。但是,碑亭标志的茶树虽然也有相当年岁,粗壮的茎干外皮皱裂饱经风霜,可惜已不是母本原株。
  坚持“铁观音”源产在尧阳村的,主要依据这样一个故事:1736年,也就是清乾隆元年,尧阳南阳有位读书人王仕让,勤奋好学。一日,在书轩旁偶然发现一株生态奇异的茶树,爱不释手,遂移植在书轩圃内,精心培育,适时采摘精制。果然,制成的茶品非同一般,色香味俱佳。次年,王仕让进京,特意带上这一佳茗敬送礼部侍郎方苞。方苞转献内廷,乾隆皇帝饮后大加赞赏,“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于是赐名为“铁观音”。有说乾隆皇帝不仅赐名,还为之亲笔题词。尧阳村族姓谓王,又因王仕让的缘故,这一“铁观音”来源的说法,被称为“王说”。
  坚持“铁观音”源产在松岩村的,主要依据另一则故事:1725年,也就是清雍正三年,松岩村松林头茶农魏荫,笃信观音菩萨,每日晨昏都以清茶三杯敬奉。数十年如一日,其虔诚之心感动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忽有一夜,观音菩萨赐梦,让他在蒙眬间见到一株葱郁温润的茶树。第二天清晨,魏荫遵循梦中指引,终于在打石坑石崖峭壁上找到一株异于他种的茶树。魏荫如获至宝,把它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用心护育,采撷制作的茶叶,果然是上品。“奇为观音所赐,又茶紧结沉实似铁,故名曰‘铁观音’。”松岩村族姓谓魏,又因茶农魏荫培育制作,这一“铁观音”来源的说法,被称为“魏说”。
  两则故事说来皆生动有趣。从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铁观音”来源于西坪无疑,但是母本原株在哪里?怎样得名的?各执一词,坚持己见。特别是因何叫“铁观音”,一“仕”一“农”,大相径庭。在考察中,我询问再三,查阅资料,着力求证,但是都找不到足以作为依据的历史文献。从故事本身分析,“魏说”过于虚幻,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实难令人信以为真。“王说”也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茶树的发现,有说是王仕让在书轩旁发现的,有说是王仕让偕友游南山发现的;“铁观音”的命名,有说是方苞,有说是乾隆皇帝。王仕让一位乡村仕人,与大名鼎鼎的大学士方苞有何交情,乾隆皇帝是否喝过“铁观音”,是否题过词,都无从查考。看来,故事纯属一种民间传说,是尧阳王族与松岩魏族商品营销的谋略。这种谋略颇似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中,推介品牌所采取的手段。
  于是,我推测应该是先有“铁观音”之名,才有“铁观音”不同版本的传说。那么“铁观音”是怎样得名的呢?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用闽南方言不断地叨念这个名字时突生灵感,眼前出现古时西坪日常可见的一幕场景:那是春茶采制季节,一日农事忙过以后,茶农们聚集一起,品茗消乏,比茶取乐,偶然间喝到一泡罕见的好茶,众口交赞。这时有人提议,应该给能制作出这样好茶的茶种起名,并把它繁植独帜品牌。在命名的七嘴八舌中,有人说要是拿它去斗茶一定夺冠称王;有人说它的茶色特别好看,有人说它喝起来韵味无穷……最后,茶农们把这些优点进行归纳,各取一字给它定名。当然,古时闽南地区乡下的语言交流,用的只能是闽南方言。斗茶的民间俗语也叫“玩茶”,“玩”的闽南语音是“七”。“看”和“喝”的闽南语音文读分别是“观”和“饮”。三个字闽南语音连在一起,就成“七观饮”。或许有些读书人认为这名字虽然悦耳动听,但是显得粗俗,不成名字,依照闽南方言的谐音把它改为“铁观音”,既文雅又高贵,从此广泛流传。几百年前的民间逸闻,找不到任何文献作为佐证,这也权当是我提供品茗时闲谈的一种趣说。
  “铁观音”的传说众辞不一,并不奇怪。自古以来,只要是独具特色的物产,都会有许多附会的趣味盎然的故事衍生。对于这些故事,是虚是实倒也不必认真澄清。这些传说故事,无非是人们用来表达对某一特色物产的喜爱和珍惜,“铁观音”也就这俩人中的一个了哦!!
第2个回答  2013-09-18
铁观音创始人,目前没有最后公断。可以肯定的是,制于清代,安溪西坪镇尧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