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八大怪都有哪些?

我们陕西有八怪,知道的都来答啊~

一怪----辣子是道菜:陕西人喜爱吃辣椒,所有的面食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

二怪----锅盔象锅盖:锅盔(我们江苏人所说的大饼)大得像锅盖一样,又硬又脆。
三怪----面条象腰带:这里的面食花样繁多,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
四怪----姑娘不对外:说这里的姑娘(旧时)一般不远嫁远方或外地人,现在可不是这样了。
五怪----板凳不坐蹬起来:听当地人说可能是由于板凳上灰尘太多,加上人们的习惯,所以人们(指农村)一般不坐板凳,而是蹬起来。
六怪----房子半边盖:这里的房子大多是半坡房(过去)一种说法是节省材料,另一种说法是旧时为了少交税。
七怪----手帕头上戴:因当地气候干燥,风沙大,许多妇女出门都将手帕戴在头,以遮挡灰尘。
八怪----窗纸贴在外:有部分居民的窗户外贴上一层纸,可能是一种习惯吧。

一、面条像腰带
二、锅盔像锅盖
三、辣子是道菜
四、板凳不做蹲起来
五、帕帕头上戴
六、房子半边盖
七、姑娘不对外
八、唱戏吼起来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板凳不做蹲起来
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吃饭,下棋,休息,聊天,即使有板凳椅子也不坐,最长的者可蹲3-5个小时.蹲起源于劳动过后的休息方式,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修身养性.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陕西方言:
圪蹴:蹲下的意思

陕西流传顺口溜:

面条宽的像裤带
锅盔大的像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凳子不座圪蹴着
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嫁外
秦腔吼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2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第2个回答  2013-09-22
一、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故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姑娘不思远嫁,结亲常不出十里八里之外。
二、面条像裤带。关中人午餐以面食为主,关中女人各个都是擀面高手。细面煮熟后易涨易粘,故将擀好的面切成约一寸宽的条,因其耐煮,不容易沾,吃了又耐饥,其状亦像裤带,故有此一说。
三、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奢辣,绝不亚于四川人,下饭可以缺肉、青菜,但“油泼辣子”红光闪亮,色、香、味俱全,调菜、夹馍、调面做汤,却是顿顿必有之物。
四、房子半边盖。陕西农村的厢房,大多呈直角三角形,为单檐斜坡,单面门窗。其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造型独特,俗称“厦子”。由于干旱缺雨,收集下雨天的雨水,
五、不坐蹲起来。关中人蹲的工夫可谓全国之最,村头巷尾闲聊、吃饭、下棋,蹲个三、五小时毫不含糊。走亲访友,即使主人备有凳子,亦不拘小节,鞋子一脱,蹲在凳子上谈笑风生,挥洒自如。豪爽之气,可见一斑。
六、手帕头上戴。陕西农村妇女习惯将手帕带在头上,既可防尘、防雨、防栗色太阳,亦可擦手、擦汗、包东西,方便实用。男人有点像我们山西的陈永贵,把白毛巾往头上一撸,可男子汉了。
七、锅盔像锅盖。陕西的饼子又叫“锅盔”,又大又厚,皮焦黄,内酥脆,筋中醇香,犹以乾县所出最有名。
八、秦腔吼起来。陕西人生性耿直,说话声大,唱起秦腔也如雷鸣虎吼一般。加之秦腔韵律慷慨激昂,秦人唱秦腔自然声闻数里,响遏行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2
h很怪
第4个回答  20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