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

100~200字,谢谢!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扩展资料

书评

在这个墨守陈规的主流社会里,如果你想标新立异逆流而行,那么你就要做好与世界为敌的准备。在人人都遵守规矩的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在一成不变的贵族习气里,安娜的行为无可厚非成为了整个圈子被讨论和被唾弃的奇点。

其实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花肠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是他们不会触碰那根通俗的道德底线,在那根线的范围内活动,一旦发现触碰了就会马上收手。可安娜就是活的太认真和彻底,抛弃所有一腔孤勇地奔向爱情,最后招致下贱无耻的骂名。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世界为敌,伏伦斯基也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这就是她的悲哀,这就是一个女人只活在爱情里的悲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弃他单纯的小说作家的生涯而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断写出的论文、小册子和大部分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和剧本里,他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的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的制度的鄙弃。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旧历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属图拉省)。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早年受教于家庭教师,16岁时进喀山大学,但因对该校刻板的教学感到失望,于1847年返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经营他的庄园并自行安排学业。他在两方面均无所成,遂又放弃田园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碌碌纷扰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轨行为。在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日记中已经显露出善于对自己行为的隐秘动机进行现实主义的探索,表现出不寻常的分析才能。由于对这种平庸生活感到厌倦,托尔斯泰于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当兵的兄长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参加了军队并在与山地部落的几次作战中表现勇敢,他的闲暇时间大部分用于写作,写成了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童年》,登载在《现代人》杂志上。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到多瑙河战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之战,他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里描写了这些经历,其中他对比了普通士兵的单纯的英勇作战和上层军官们的装腔作势的勇敢。1856年战争结束后他离开军队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他成为一些互相竞争的文学团体的崇拜对象,它们竞相争取他对它们的社会和美学观点的支持。作为一个态度明朗的个人主义者,他断然摒弃了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1857年去法国、瑞士和德国游历。1862年托尔斯泰和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价级家庭的别尔斯结婚。他中断了教育活动,并在以后的15年里,把他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婚后的生活。婚后的大部分时光过得热烈而快乐,他们共生育13个子女。他把庄园管理得很好,并重新开始写作,创作了他的两部最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杰作托尔斯泰用将近7年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两三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无论所涉及的范围或写作的笔法,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他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无比客观的处理和描绘,大概没有一部别的小说能如此通过对现实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惊人的精细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体风貌。虽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同《战争与和平》近似,它在艺术上却更加统一。在写作这两部书之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逐渐发生变化。《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的乐观的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内心冲突;描写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主义的,它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并且有时酿成人间灾祸。老年托尔斯泰因强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养尊处优生活和他所要过的生活(一种摆脱世俗物欲、献身为他人服务的修道隐士的简朴生活)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状况是对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终于,日益恶化的家庭状况迫使托尔斯泰在一个夜晚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静地生活并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几天以后,11月20日(旧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赞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去世。评价对于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评论家们从来很少提出疑问;
第2个回答  2020-11-04

首先说明一下,所谓“世界十大名著”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权威机构,经过严加评选得出的结论。换句话说“世界十大名著”就是一个民间用词,没有任何权威性,更不表示“世界公认”。当然,也要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确实写得很好,很优秀,但是我个人认为还难称之为“世界十大名著”的地步。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托尔斯泰的作品非常多,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因为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他的作品都一种悲壮色彩,类似作家还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国内此类小说也比较多,如明清五大奇书皆属于这个体系,所以要看此类作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安娜.卡列尼娜》的书名,就是女主人公的名字,整本书虽然极为宏大,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但是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全书内容,即贵妇安娜.卡列尼娜一生追求爱情幸福,但是在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渥伦斯基的虚伪、冷漠、自私面前,却一文不值,最终头破血流,卧轨自杀。如果说这部小说具体展现了什么,其实不同的阶层,或者说三观不同的人,对其看法并不统一,也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传奇!

我个人觉得《安娜.卡列尼娜》,这类小说并不适合青少年读,毕竟小说的背景非常复杂,而且极为矛盾,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很容易走极端,尤其是深入读懂这部小说,更会让很多青少年读者茫然,陷入矛盾的心态,这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毕竟成长更需要直白,而正确的引导,并非自己慢慢去探索!

第3个回答  2019-12-21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

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 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提求婚,而当时吉提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 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提交往。 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 却使道丽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 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 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 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 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 母子俩紧紧拥抱, 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 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 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 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 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 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8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