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战后欧美经济政策的演变的文章!!

如题所述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⑴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这些手段虽然减轻了危机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⑵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不能消除“滞胀” 。 ⑶80年代里根政府减少对经济干预,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抵制通货膨胀、减税,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缓解,但因加大国防开支导致财政赤字年年攀升。 ⑷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消灭了财政赤字,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再度繁荣。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贸易自由化方面,如推动乌拉圭回合谈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市场准入相对宽松,欧洲、日本以及东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曾受惠于美国市场。相当时期内,美国曾对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不感兴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面对欧洲大市场及亚洲的挑战,美国开始重视区域合作,转向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相对的开放性,但对非成员国的差别待遇也很明显。该贸易区通常运用原产地原则、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域外国家的市场准入。近来,美国越来越注重发展双边贸易关系。如在决定与欧盟发展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积极与韩国展开建立自贸区的谈判。美国参与双边贸易谈判和建立双边自贸区以追逐市场份额的动力显然超过重新启动WTO谈判和完善多边贸易体系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欧美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走向对能否建立世界多边主义贸易秩序起着关键作用:倘若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将全球治理作为目标,坚持非歧视的对外经济政策,保持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它有可能成为经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基石;反之,如果欧美将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当作放大了的“民族国家合作的‘互助组”’,追求自身利益,针对“第三国”采取所谓“共同政策”,将会激起受打压的国家采取保护措施加以抵制,而实力不抵的国家则可能迫于压力签署违背自由竞争原则的协议。这将助长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多边主义的贸易体系和经济秩序将成为空中楼阁。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金密特在2007年3月就德国总理默克尔建立欧美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倡议所做的讲话,初步展示出美坚持多边主义的意愿: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与加强多边贸易相互不排斥,既不是排他性的经济合作体制,也不是针对其他亚洲门槛国家的双边体系。相反,欧美将积极推进WTO多哈回合谈判,促使谈判取得最终成果。美国将继续在多边框架下协调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标准和规定,并维护在美外国企业的利益。如果这是深思熟虑的政策目标,而且欧美能够言行一致,那么多边主义的经济秩序或许尚存光明前途。其前提是欧美在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框架内对世界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秩序发挥积极影响。   首先,欧美在构建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时,应淡化建立经济阵营的思维,并遏止内部日益抬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关系的和谐发展承担大国责任。为此,作为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欧美应引导全球经济行为体,包括欧美国家,不是夸大新兴国家崛起的威胁,而是注重全球经济稳定、协调和公平发展的“质增长”。针对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维护市场开放性和自由贸易原则。总而言之,欧美能否减少日益增多的、对第三国的非关税贸易限制措施,是其愿否奉行自由贸易的一个试金石。   其次,欧美金融市场一体化将提高欧美相互融资水平,一定程度降低其金融风险,欧美更能凭借“资本”主导国际金融与货币秩序。与此同时,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培育金融市场,面临建立和稳定金融体系的艰巨任务。因此,欧美在实现金融一体化的同时如何相应调整其发展政策,包括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关系、防止世界经济失衡和防范世界性金融风险,也应成为跨大西洋经济合作的一项政策目标。   此外,欧美应将经济一体化政策与改善国际经济秩序的任务结合在一起。美国和欧盟在制定世界经济秩序和规则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在世贸以及区域一体化谈判中,欧美可凭借其经济与政治优势,在商品、服务和资本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以及贸易冲突等争端中获得有利条件,并善于利用其具有“成熟法规”的优势,制定有利自身发展的规则。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启动后,欧美在国际法规与制度方面将更居优势,有可能将其一体化框架内统合的规则与制度演变成“国际通用规则”,让各国接受和遵守。尽管欧美在市场经济的法规领域有多年经验,可为发展中国家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借鉴,但欧美在其“规则与秩序一体化”过程中应该避免“强加于人”,更不能把它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未来,无论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向哪个方向发展,它都将对世界经济的总体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在全球范围内,围绕市场、资源和规则的竞争可能进一步从国家间、地区间发展到经贸集团和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欧美以外的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应该从战略角度认清,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正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趋势。新兴国家一方面应在国际金融、贸易、能源、气候与环境政策等方面担负起有利于全球发展的责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另一方面,须尽快与国际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接轨,并加强与欧美的经济战略对话,积极融入多边世界贸易体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应积极推动双边或多边区域化进程。就欧美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区域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来看,这一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工程能否顺利发展,不仅取决于欧美之间的相互利益平衡,而且有赖于欧美能否赢得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成功地将全球众多的双边和区域一体化引向多边主义的合作进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