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呐喊》自序结构布局是??

结构的布局哦,高一语文题.

鲁迅先生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大户人家,祖父周福清才华横溢,在朝廷任内阁中书。其父周伯宜是一个秀才,母亲鲁瑞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没有正式上过学,但通过自修,通晓古典文学,知识丰富,性格开朗,鲁迅的成长与他母亲的影响极有关系。以“鲁迅”为笔名,据考证与其母有关。鲁迅家庭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祖父周福清考场作弊。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屡试不中,周福清想通过关系通融一下,却被告发打入死牢,周家变卖了家产,才换来周福清的一条命,周伯宜也被革掉了秀才,周家从此衰败。其父一蹶不振,1894年得重病,1897年亡故,这件事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鲁迅,再也不想在本地读书,走父辈之路了。他只带了八块钱到了南京,寄居在叔父家中。在叔父的激励下,1898年,他考入洋务派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但此学堂陈旧腐败,所以1899年,他又考入矿务铁路学堂。在此,他接触了物理、化学、数学、医学,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进化论。这一切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并从家庭遭遇和封建教育思想中解脱了出来。而父病也为他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基础。1921年1月他从矿务学堂毕业,被公费派到日本留学。
在日本,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到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理科课程,并遇到孙中山和章太炎,接受了先进思想,并坚定了学医报国的决心。后他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并碰到藤野先生。但由于幻灯事件的刺激,鲁迅先生意识到以医报国思想的幼稚,决定弃医从文。
这之后他从仙台来到东京,并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活动之中,发表过许多论文,翻译过许多进步作品,非常崇拜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这实际上标志着他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但《新生》的流产,使他备感思想启蒙无望。
回国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的黑暗、混乱,使他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身居简出,以抄古碑为消遣,但却从未放弃过追求,《新青年》问世后,鲁迅先生毅然应索稿,作文呐喊。
《〈呐喊〉自序》一文也正是以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为序说明著书缘由的。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6�1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到:“在中国,小说不算是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到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呐喊〉自序》一文也印证了此点。所以他创作小说始于“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更重要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为其呐喊助阵,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目的非常明确:慰藉猛士,唤醒民众。
文章出现“寂寞”一词的地方达九处之多。鲁迅先生的这种“寂寞”之感是出现在弃医从文之后的。所以我们认为:作者年轻时梦想的相继破灭是他陷入无边寂寞的主要原因。鲁迅先生想通过学洋务救国,学医救国,搞文艺救国,而这些理想之梦一个一个破灭,使他陷入寂寞。因此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更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正如他在《题〈彷徨〉》一诗中所写“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是金心异的来访使寂寞中的作者看到希望,于是振笔呐喊。这种寂寞是对黑暗统治的极度不满,是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鲁迅先生自始至终紧扣《呐喊》来由这一中心着笔。第1自然段以“梦”为文眼,统帅全篇,交待了结集《呐喊》的来由。接着将绍兴侍疾、南京求学、仙台学医、东京治文、北京蛰居等一系列生活经历按时间顺序叙述,最后表明创作动机。文章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30
《呐喊》自序的结构布局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叙述经历和表达志向**:文章的一开始,鲁迅讲述了自己从日本归来后的一段生活经历,以及他在S会学校的教学经历。这其中,他提到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为改变国民性而弃医从文”。
2. **勾画理想和现实**:在这一部分,鲁迅开始勾画他心中的理想中国,并与他目睹的现实进行强烈对比。他认为理想的中国是“没有吃人事情”的,人们的生活是“幸福度日,合理而且太平”,这是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然而,现实却给了他迎头一击,他目睹了封建社会的吃人事件,以及普通百姓的麻木和无奈。
3. **创作《狂人日记》的动机和期望**:在经历了理想的幻灭后,鲁迅开始尝试用文字来唤醒国人。他写下了《狂人日记》,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他期望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并唤醒国人对于自由的追求。
4. **揭示写作动机和态度**:在文章的最后,鲁迅揭示了他的写作动机和态度。他写作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名利或者地位,而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并看到了国家的病症。他期望通过自己的笔,唤起国民的觉醒,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从而改变国家的命运。
以上四点,构成了《呐喊》自序的主要结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