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么样提高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生,理所当然地,都希望作文能得到青睐。但是,我的作文水平总是处于优秀但不拔尖的状态,

该怎么提高写作能力,在几万学生中,脱颖而出呢?

一、多阅读。
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阅读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学生读什么好呢?当然是好文章,尤其是名篇。首先是课文,它们经专家们精心挑选,能代表各类文体特点,且十分适宜学生们学习,必须首先把这些文章学好。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开辟第二课堂,向课外阅读阵地延伸,得益于课外。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学习积累,要记下书里的好词佳句。最好是备一小本子,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摘录和学习语言。同时,还要贵在一个“积”字,持之以恒。正所谓“涓涓清泉,汇成江河”。只有天天学语文,日积月累,你的语言才会越来越丰富,为写出好的文章奠定基础。遗憾的是学生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须知,文章是以语言为第一要素的,语言功底若不过关,写好文章就成了空中楼阁了,所以,学习语言始终应是读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古人读语文,就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现当代的很多文人作家也是如此,他们特别重视名篇佳句。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勤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肯动脑筋,勤思考。每读一篇文章,要理解、领会作者如何立意、谋篇、行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语言文字,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等等。要推敲好词佳句的妙处。同时,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掌握了某些知识,就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能派上用场。总之,阅读时要勤思考,只有把学思结合起来,才能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三、常练笔。
正像知道了游泳知识并不一定会游泳一样,懂得写作方法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作文要写得好,还必须常练笔。只有勤练笔,才能把从老师、书本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常练笔,首先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结合课文的作文,可以提倡模仿性写作,这是必要的。不过,随着训练的深入,就要逐渐增加创作性的因素,力求一个“活”字,要插上想像的翅膀,写出真情实感来,使文章更富有魅力。仅此还不够,学生还要坚持做读书笔记、记日记。有时记下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有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有时阐述一下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等,在这方面,大可以随便一点,从免束手束脚的。这既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可以积累资料,陶冶情操,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另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文学活动。如参加征文比赛、影评活动等等。特别还要强调的是,要重视培养阅读写作的兴趣。郭沫若同志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事实上,读名篇佳作,可以享受其意境、情趣和艺术美,写文章,可以抒情达意,这实在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的!

总之,只要做到上述这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学生的写作功底就会渐渐扎实起来,思维也会随之活跃,能力也就提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不拘形式、不限文体的“随笔”,其特点是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无被动的困惑,有随意的乐趣。这种训练模式笔者近几年在写作教学中尝试采用,师生颇有收益。现试就此话题谈点感触。
刚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写作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对写作的态度也各有差异。喜欢写作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极少,而较多的同学则感觉到“无话可说”,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甚至有人听见作文就头痛,一节课咬着笔杆“榨”不出几个字。从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接受的指导、训练以及自身的写作实践是有很大差异的。针对这些状况,我鼓励学生:写作方面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并开始布置“随笔”作业,即每天写上一两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周积累1500字以上,所写内容题材广泛,社会、学校、家庭中各类事均可涉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都可以。而且每次随笔后摘抄几个成语并要求释义造句或摘抄一段词汇丰富的优美的语段,几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一首小诗等等。这项任务一开始是硬性的,部分学生也曾因此叫苦不迭,但渐渐便适应并从中有所收益,学生的随笔本成了每天的必用之物。有些学生每逢作文课都带着它,时常能从中挑出好的素材加工成大作文,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一个学生在随笔本扉页上写道:“随笔,你好!是你促使我养成了读书、求知的习惯,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让我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词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你是我写作的良师益友,真的谢谢你!”由此不难理解我们为何对“随笔”情有独钟了。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很繁重,长期坚持随笔训练确实不容易,怎样让“随笔”之花常开不败呢?于是我们不断摸索,渐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现提出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优化写作动机,激发写作热情
从学生的随笔中可以看到,他们较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已有关的事,重在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似乎缺少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肯定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描述所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选取少数同学随笔中有关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叙事和议论性文章加以介绍,并褒扬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眼光的敏锐,思考的深刻性,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自身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争做班级、学校、社会主人翁的热情,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写作动机。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将学生的情感(情绪)唤醒到最佳水平,利用一切能引发学生亢奋情感或情绪反应的刺激手段,促使其形成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
  二、“文武兼备”,我手写我心
此处的“文”是指学生应“随笔”所需,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接受各方面的熏陶,在知识情感、语言表达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武”则有活动作文的倾向,即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在具备这两方面条件的情况下,学生用心观察,“多愁善感”,调动自己的文学积累,整合处理,从而用自己的笔生动准确地表达心中想要描述的内容。不过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又是一回事……”因此,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周妥地下一番琢磨功夫,启发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多角度和多写法进行尝试,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层面性,引导他们对生活素材“剪裁”“排次”,进而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
  三、择优补缺,培养作文个性
对学生随笔,教师应有信息反馈,一方面是督促检查,更为重要的则是定期有重点地排出一组组学生,面批随笔,和学生一起总结随笔的优缺点,发扬长处,弥补缺憾,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及个性语言,形成写作风格。教师注意采用激励策略,善于发现学生随笔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从而树立其成功的“自我作文形象”,也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对所谓“写作困难生”的态度,虽然平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曲折经历是丰富的,积郁在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感人的文章。教师应努力寻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及时为他们的情感抒发创造条件,挖掘他们情感和智慧的潜力,让他们写出成功的文章以充满自信。
  四、发表,交流,切磋共进
自己努力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是件开心的事。随时间的推移,我在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不少优秀作品,每逢看到一篇佳作都及时提醒学生修改誊写,投稿校报或其他刊物。有的文章则作上标记,用于作文评讲,每两周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当堂交流随笔,学生互评,选出部分评奖鼓励。听着他们语言丰富的随笔文中所透露的真切情感,看着他们渐积渐厚的随笔本,我感动了,我提醒他们:“记住,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想,生活是鲜活的,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做到选材人无我有,同样的素材,每个人的感受也绝不会尽同,要写出真感情,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
  五、持之以恒,不懈奋斗
在初中阶段的随笔训练中,师生都需要有毅力。写作是一种高难度的思维认识活动,需要意志的参与,诸如观察的进行,写作兴趣的持续,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的展开等,没有意志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人的思维认识过程深入持久的展开。而积极的意志品质,诸如自觉、坚定、恒心、自制等,会促进学习和写作活动的开展。我们会发现意志薄弱的学生作文往往草草了事,面对稍有难度的作文望而却步。对这部分学生在乎时随笔训练中更应多留心,可帮其制定每天的具体计划,如读什么书、练什么笔等等。教师和同学督促、鼓励、提醒、检查,并逐步形成自我督促、检查、约束的能力。此外,也可进行有关意志知识的教育,帮其确定阶段性目标,着手由易而难地“爬坡”写作训练。我们把爬坡写作训练分为“三格”,即“人格”“定格”“出格”。所谓“人格”即首先按照作文的一般写法,给同学一个“模”,由学生按这个“模”把积累的材料“铸”成一篇文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要求学生“定格”,即要求学生掌握一般作文的结构和写法,能写成语言较优美、结构合理、取材得当的较好的作文。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学生我们便对其进行“出格”训练,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打破学生自己脑中形成的作文“格式”“模”,即在写作选材构思、表现手法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积累、练笔,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理解、写作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尝到随笔的甜头。
面对当前越来越灵活的作文升学试题,单纯的记忆背诵课文及格式化的模仿,搞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的。我坚信,“随笔”这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切实提高写作水平的训练模式,一定会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它日益明显的功效,一定能突破初中生写作中的难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09
你可以多积累名言佳句,优秀段落,多观察优秀作文是怎么写得好的,然后模仿它的思路写作。多写多看,坚持下去,厚积薄发,你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第3个回答  2013-09-25
多看优秀作文!平时多练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