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出自《世上哪有树缠藤》,傅锦华、吴影演唱的歌曲,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

歌词很有哲理,通俗易懂,充满含蓄和清晰,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想,形成一种美好的联想。歌词优美缠绵,真是一首好歌。

扩展资料:

《世上哪有树缠藤》歌曲鉴赏:

这首歌中藤蔓和树木的缠绕是非常巧妙和惯用的,在表达爱的时候应该是主动的。刘姐很喜欢这头善良、单纯、非常正直的小母牛。当时,即使像刘三姐那样性格外向的陌生女人,在表达爱意时,也羞于启齿。

阿牛也深爱着刘三姐,似乎觉得刘三姐对自己有爱,却没有充分的把握,没有勇气向刘三姐表白,只能把深深的爱藏在心底。这样,两个人虽然都有了心,但一张纸之间怎么断裂,就成了一个小问题。

在这段尴尬的关系中,刘三姐仍然很聪明。逃脱富人莫怀仁的追杀,两人划船在风景如画的漓江上,刘三姐唱道:山上看到葡萄藤缠绕着大树,世界上哪棵树缠绕着葡萄藤?如果常青藤不扭树,春天就来了,春天也来了。

这是在哪里唱的民歌,这分明是刘三姐在自己的心里,呼唤着另一个爱自己的心;这是对勇气不足的牛的一种含蓄的鼓励和期待。

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我们很了解对方,我们很爱对方,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女人吗?你应该主动去缠绕这棵树,就像绿色的藤蔓一样,世界上有无真相树缠绕着藤蔓。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面对犹豫的阿牛,刘三杰终于只能清楚地告诉阿牛:竹子要收割,竹笋要留,彩球要捡起来,空手要悲伤。彩球是古代女子的爱情誓言,当女子谈到结婚的年龄时,会把绣球抛给心爱的男子,女子就会嫁给他。

阿牛得到绣球花后,还向刘三姐说明,牛简单到这样一个气点。刘三姐很生气,很娇辰告诉他:当是你表白的时候,你不表白,你已经拿起绣球花,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你还在犹豫。

整天沉浸在爱中,你活该。在这样的鼓励下,牛终于唱了起来:连接连接,我们两个互相承诺100年,其中97岁去世,但桥等3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上哪有树缠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2

出自《印象·刘三姐》中的背景音乐《藤缠树》,改编于刘经典民歌《世上哪有树缠藤》,乔羽作词,由台湾歌手齐秦和齐豫联手演绎。

歌曲歌词: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连就连

我两结交订百年----我两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连就连

我两结交订百年----我两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哪个九十七岁死

连就连

扩展资料

藤缠树是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客家山歌当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这首民谣以野藤缠树来暗喻男女间的深情,已到缠绵难分至死不渝的情境。这是客家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词富有哲理而且又不失通俗,充满了含蓄的意味,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绪,展开美好的联想。歌词配以优美缠绵的旋律,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好歌。

《印象·刘三姐》是大型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起源于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早在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就取景于桂林,自古以来,广西的壮、汉、瑶、侗等民族喜歌善唱,人们把刘三姐作为歌唱活动的精神性因素,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辜组涵了民间伦理、民间智蔽、民间想像、民间情趣,这些是刘三姐传说中最具魅力、活力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藤缠树 (齐秦、齐豫演唱歌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上哪有树缠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象·刘三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出自《印象·刘三姐》中的背景音乐《藤缠树》,改编于刘三姐经典民歌《世上哪有树缠藤》,由姐弟歌手齐秦齐豫联手演绎。

歌词是:

豫: 山中只见藤缠树

豫:世上哪见树缠藤

豫: 青藤若是不缠树

豫: 枉过一春又一春

豫: 竹子当收你不收

豫: 笋子当留你不留

豫: 绣球当捡你不捡

豫: 空留两手

豫: 空留两手捡忧愁

秦: 连就连

秦: 我俩结交订百年

秦: 哪个九十七岁死

秦: 奈何桥上等三年

藤缠树,取自于九腔十八调的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客家山歌是一个丰富的符号,在口口相传中记录了客家人不断发展的历史:男女互诉衷肠、海枯石烂;客家人挥洒汗水、大获丰收;甚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广西的壮、汉、瑶、侗等民族喜歌善唱,这种民族性格使他们很自然地创造出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来。人们把刘三姐作为歌唱活动的精神性因素,为获得创作灵感的激发而崇奉之。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群众对歌之前都要到刘三姐的灵牌前烧香,祈求保佑对歌获胜。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事是一个纷繁的、相互歧异的话语渊蔽。这里既有同一阶层民众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浪漫的幻想、鬼神巫术的观念。

由于该传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城、不同民族间的流传、衍化,造成故事的累层堆积、互为关联、互相矛盾的结果。但不管怎样,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辜组涵了民间伦理、民间智蔽、民间想像、民间情趣,这些是刘三姐传说中最具魅力、活力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藤缠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6
这是<印象刘三姐>的背景音乐<缠藤树>,歌词如下: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剧场,表演舞台为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参演演员600多名,大部分是附近村庄的渔民。据导游讲,渔民们每场的演出费才20元,一年数百场的演出,但是这些业余演员丝毫没有因酬劳低和场次多而怠慢每一次演出,敬业而娴熟的表演为游客带来了许多感动。满江热烈的红,魅惑的蓝,青翠的绿,忽明忽暗的渔火,整个演出现场场面大气,气势恢弘,在不同的主题表演中,我个人最喜欢“绿色印象家园”,晚霞、炊烟、牛群、牧童、洗衣的农妇、唱晚的渔船……一幕幕乡村景象舒缓展开,诉说着绿色家园美丽的故事,仿佛这一切真的每天都在身边上演一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9-26
1、【三生石的传说】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2、【现实中的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 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 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缘定三生的故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真有「三生石」吗?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 “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 (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譬喻,真是优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