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简介,,详细一点啊

如题所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虽提倡民本,仁政,游说于诸侯间,却常逞嘴舌之快,自以为得意,在其著作中也得以一见。这或许也是他游说失败一大原因。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大事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孟子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名言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 8年 楚怀王 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第2个回答  2021-11-28
1位粉丝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第3个回答  2021-04-22
孟子名轲字子仪,英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顺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子,并称孔孟蒙子,是祖国蒙村室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