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能提前预知和规避财产损失吗?

河南暴雨导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经济损失1142.69亿元。我们国家有哪些监测自然灾害的机构?大约能提前多久做出预警?以及我们有什么渠道可以提前通知老百姓疏散撤离,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从单灾种监测预警向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发展既是现实需求,也是目前国际的发展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多灾种统一预警条件已成熟,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督促各级地方政府配合推动,加快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

多灾种防治须引起重视

许强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提高,气象及其相关灾害,如强降雨、低温、干旱、洪涝以及山洪泥石流、滑坡、山火等不断增多,自然灾害防控压力增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链效应往往会使灾害风险和损失不断放大。

“发生在高山峡谷区的强震不仅会引发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还可能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化工装置,甚至军事设施遭受破坏,进一步引发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有害物质泄漏和水资源污染,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会严重阻碍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放大灾害损失。”许强说。

联合预警已具备技术条件

许强认为,目前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各种地面和地下传感装置,以及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自然灾害风险源的早期识别、提前发现,以及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并使提前主动防范灾害成为可能。

“我国在相关领域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气象预警、地震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都已建立相关监测预警系统,并逐渐业务化运行,在相关领域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强说。

许强指出,我国目前的地震、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相关区域已布设了不少监测预警仪器设备,但这些仪器设备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各自散落在不同单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人力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很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不仅前端传感器(如雨量、气象、液位等)可以通用,其传输和通信系统、预警系统更是可以共用的,采用多套系统也人为增加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受益百姓的负担和压力,大家不知道究竟该看哪个系统。”许强说。

构建体系需多方联手

许强认为,目前常规的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气象灾害,如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基本上已经能够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但相关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为此,他建议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布局,并汇聚和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创新合力,开展多灾种综合防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将多灾种联合监测与预警纳入我国“十四五”防灾抗灾救灾规划,设立相关专项项目,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许强认为,今后应重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逐步实现从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源的自动识别和提前发现,到长期持续监测和掌握发展动态,及灾害发生前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送,再到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整个流程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发和软件系统研发。

此外,许强还提出,在建立多灾种联合监测预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发动群众,将群防和技防有机结合,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利用现有的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轻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强度。他们不用一下雨就冒着生命危险守在那里,因为可以通过设备清晰监测到地面情况。同时,在日常巡查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隐患问题,他们可以拍照上传到地质灾害实时预警手机App中,有效弥补了卫星遥感等技术设备的缺陷。”许强说。

许强建议,国家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重点解决“如何主动防范自然灾害”“收到预警之后怎么办”等问题,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人员加强针对性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4

    自然灾害确实都能提前预知,并且措施得当的话,可以规避部分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种类挺多的: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

    但是咱们常见的自然灾害也就2类:地震和气象灾害。

    【地震灾害】

    1,地震主要根据破坏程度分级:

    2021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发生了177次地震,五级以上发生12次。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地震5级以下,基本不需避难;5级~7级就得尽快寻找逃生出口;7级以上,就要根据自己的速度拼搏一下,看是楼倒得快,还是我们跑得快。

    2,地震预测难:

    地震灾害国家地震台负责监测和预警,但遗憾的是,地震预警一般只能做到提前几秒或十几秒。并且绝大多数地震是无法预测到的,且地震越严重、等级越高,预测越不易。这也就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都没办法得到提前预警和疏散的原因。

    对于地震灾前预警和成功疏散群众的事例,则只有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也称“2·4海城地震”。

    “2·4海城地震”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唯一一次”也就不难看出地震预警之难了。


    【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比较常见:

    我们平时见到的暴雨,冰雹等都属于气象灾害。

    以此次河南暴雨为例,受损最严重的是地势低的地下车库、遇难者最多的是地下轨道交通。导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经济损失1142.69亿元的可怕后果,可以说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了。

    2,气象灾害预警一般比较准:

    2015年中国气象局规定:“关于气象预警信息需至少提前15分钟发布”。此次河南的暴雨预警,就提前了3个小时。

    而这种预警一般包含时间,地点和强度3个要素。

    

    依旧以暴雨为例,暴雨预警划分成四级,用四种颜色表示,蓝黄橙红,依次增强。一般接受到红色暴雨预警的时候,一定要尽量不出门。此次河南暴雨就是由黄色预警转为红色预警,可惜常年全年降水量不超过900mm的河南,红色暴雨预警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这才酿成了此次的悲剧。

【河南涝灾的三大原因】

    河南人处于常年干燥区域,对暴雨和洪涝等灾害认识不足,对此类灾难敏感度不高,也无法科学及时应对。

    在暴雨前河南气象局在微博更新了黄色暴雨预警,下午雨势加剧,但大多数人下班时间依然选择冒雨回家。并且乘坐的交通工具又是大部分线程位于地下的地铁,遇难者的绝大多数是在地铁被困。

    地面的水量把小轿车淹没2/3左右,这个水位大概到达成年人的胸口偏下位置。

    在雨势大的时候,选择错误的交通工具,也是由于大家对于暴雨的避险措施不了解,对于暴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够。毕竟,大家从小到大做的都是地震演练,暴雨演练确实也没做过......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不够及时

    提前做到灾前预警和规避财产损失是否能成功主要依靠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于突发自然灾害提前预警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预警消息的覆盖率。

    此次河南气象微博更新了暴雨预警消息,但普通人每天是否关注微博是个问题,是否关注气象微博也是一个问题,因此也导致对于灾难预警信息对民众覆盖率不高。      

    看下图河南暴雨期间官方账号发布的预警公告,转赞评不超过两位数,又如何能起到警醒市民的作用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官方选择发布预警信息的媒介很重要。

    我国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气象台。

    但对于灾情预报传递方式主要是采用线上发布,这种方式虽然达成了对于气象变化的预警,可是平台传播毕竟有限,受灾当地的民众不能及时地获取消息。

    短信覆盖是一个传播更精确且覆盖率更高的方式,但此类险情预警容易引发群众恐慌,反而会导致决策者束手束脚。

    并且短信也无法做到任何灾种、任何程度都会发布提醒。主要是由于无论任何情况下的气候变化由短信发布的话,长此以往会使民众对于真正需要重视的预警信息所忽视,另一个原因是全区域发布预警短信的费用是较高昂的,俗说“钱要花在刀刃上”。

【香港灾前预警成功范例】

    此次也让大家认识到仅仅由官方组织的特大气象变化预警是不足够的,“一传百”的工作内容是繁琐且不够及时的,达不到灾前争分夺秒的目的,而对于应对台风暴雨香港是可以值得学习的范例。

    香港北与深圳相邻,南接珠海市万山群岛,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得益于地理优势的原因使得香港的经济发展快速且繁荣,但也由于四处围海,导致了香港多暴雨和台风。

   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使得香港现如今应对灾害天气来袭时有着及时的反应和完善的举措。整个城市经过各种经验总结已经建立了健全的预警系统,香港天文台一般会提前两小时就当时极端天气发出预警,各大商场和电视台会每小时循环播报四次,通过各类媒介及时传播天气信息。

    不仅仅是官方工作的成功和完善,也是由于香港市民对于台风和暴雨情况下的上班、上学安排早已烂熟于胸,并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香港劳工处制定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则》,对于在八号或以上台风警告、红色或者黑色暴雨警告中雇员上下班路途中受伤属于工伤,雇主需承担补偿责任。

   香港对于恶劣天气的预警和各项措施的完善施行,也是归结于过去多种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管理层和民众对于天气预警消息的重视,并可以采取合适的防范行为。可以借鉴香港行政区对于台风、暴雨发生前的举措:比如各大商场摆出“warning”的标示牌,商场广播循环播报等传播方式达到一传十、十传百、互相传递信息的作用。

    但经过河南此次暴雨造成的水灾,也是关于灾前预警工作、防护工作等流程和细节不足的警醒,必然会促使这方面工作制度的完善。

    ps:可参考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后重建侧重点,以及当地对于地震信号的高度关注,官方组织逃生训练的配合度和完成度都在灾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规避财产损失】

    规避财产损失也是灾前预警存在意义的一部分,但保护财产不受损的前提是你得有命花。逃命绝对比保财更重要。

     如果灾前预警时间充足,够长的话,根据不同的灾种来选择保护什么财产。比如这次水灾,就可以把金银、放有重要资料的电子产品、会因为水受损严重的东西带走,不能带走的其他重要物品尽量拿塑料袋包一下,放在高处。

    这主要也是由于暴雨情况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保护随身物品,但严重地震主要的还是食物、水、药物,能跑就跑到安全地带,楼层太高就需要快速拿点水和面包找个墙角蹲下。

    能拯救多少财产也是要看个人对于内心价值排序情况,以及有没有相关避难知识和灾前准备工作的准备如何。

    如果是我,我就带我家的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03

这段时间河南暴雨天气导致302人死亡,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打击,甚至给河南地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这一场暴雨发生的非常突然,导致整个城市没有做出和一定的预防工作,所以才会让这么多人出现死亡情况。

以前国家为了预防各种自然灾害,不仅发射了航天卫星,而且也建立了多个部门用来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目的就是提前做出预防,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财产损失。


简单列举一下,国家在监测自然灾害方面的一些机构。

1、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室

2、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

3、中国气象局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

4、中国气象局强天气预报中心

5、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

6、中国气象局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中心

当一个地区出现自然灾害得手后,大约能在3~5天时间就提前做出预警,如果发生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在当天或者是前几个小时做出有效调整。因为监测机构有是凭借经验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具体发生的时间并不能掌握的很精准。


灾害预警机制简介:

灾害预警是指灾害发生前的应急网络的建立和灾害信息的发布。为便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央和地方(县级以上)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责任要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减少灾害造成的各种破坏。

我们可以利用的渠道有:

1、手机

现在每个人手中都有手机,因此通过手机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自然灾害。

2、网络

现在国家的网络非常发达,就算没有手机,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告诉人们,自然灾害即将发生。

3、短信

现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有可能会收到短信,因此国家也会可能给每个公民发送短信,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人身安全。

4、报纸

由于报纸现在市场规模不断压缩,但是现在依然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因此通过报纸也可以向外界宣布自然灾害的信号。

5、电视台

电视台的作用就和网络作用一样,电视台可以通过媒体传播等形式向他人进行灾害预警。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而且还能形成巨大的传播效益。如果自然灾害真的来临,那么可能会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8-05
只要保住生命就可以了,财产只能减少损失完全规避做不到。
第4个回答  2021-08-06
美国911事件是一次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恐怖分子劫持了民航客机之后,义无反顾地向美国纽约世贸中心撞去。随着一阵阵响起的爆炸声和建筑物倒塌声,2000多名无辜者不幸罹难,他们到死也没想到,世界上竟会发生如此离奇的事。然而,关于这次恐袭,一个保安队长却提前13年预见到了,灾难发生之时,他足足拯救了3000人,可是他的遗体却至今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