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天净沙·冬》的解释

如题

从作者的感情基调看,两首小令各擅胜场。同是黄昏时的秋景,白曲的秋景是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马曲的秋景是一幅伤心凄苦的行旅图。白曲的秋景虽也有老树寒鸦,霜叶枯草等等秋天特有的肃杀与萧疏,但总的情调是开朗而明亮的,健康而积极的,因而悦目而赏心。马曲则不然,在他的笔下,虽也有“小桥流水人家”,但并没有添加“风雪夜归人”般地温馨,更添游子的怀乡之情;无限好的夕阳,没有增添亮色,反而使人感到前路茫茫,人生苦短;秋景本来肃杀,而由于怀乡的情绪使得处处触目伤心,整首小令浸透了肃杀、凄凉。整个基调是低沉而滞涩的,孤寂而凄苦的,马致远是以整个身心浸入到这西风萧瑟的景色中感受这悲凉而孤寂的秋景、秋思的。
由于二人在情调上的不同,在色彩与构图上各有特点,白朴抓住“景”字,突出“赏心悦目”的特点,从构图的色彩上,青、绿、白、红、黄,鲜明而又丰富,绚丽而又多彩,冷暖相间,秋景丝毫不觉黯淡而寂寞,而别有明亮清丽的景致。在构图上,将轻烟、老树、寒鸦、落日、残霞、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秋天特有的物象,按远近高下和谐有序地排列,是散点透视,在这些景物和谐地构成的静景背景下,“一点飞鸿”划过作为动景成为这幅山水风景画的中心视点,主题所在,整个画面就有了灵气,有了神采;在表现主题上,“一点飞鸿”表现了作者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开朗而闲适的心境,有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境。从艺术效果看,“一点飞鸿”,静景中的动景,起到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作用,更突出了作者的宁静而闲适的内心。白朴扣住“景”字,人物隐而不见,是一幅明亮清丽,赏心悦目的山水风景画。
马致远在色彩与构图上,突出“思”字,以人物为中心视点,以“断肠人”的眼光看秋天傍晚的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无一不是触目断肠的物象,整个色彩是黯淡凄凉的,是一幅人物山水画,人物了然可见,属“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白朴的这首《[越调]天净沙�6�1秋》,充分表现了他的意境和谐,色彩清丽,俊逸有神,清隽秀美的艺术风格,艺术价值不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下。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历来为人所称颂,与他的另一套曲《[双调�6�1夜行船]秋思》一起是他艺术风格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555555 我刚才回答的长篇大论啊 全没了 我 我读不起你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天净沙·秋 》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2
该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它与上一首《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