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七百字的论文,题目人的本质不是自私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7
第一篇(抄的)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并且认为,人的自私本质是绝对的、永恒的、普天之下,概莫能外。这种错误观点曾经给人们以很大的影响,至今在社会上也还有一定的市场。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正确的对待人生,就必须彻底认清它的错误。  第一,“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人的本质,混淆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的区别。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唯物主义者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不承认人的社会性,不懂得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拉美特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台机器,人不过比动物多了几个“齿轮”和“弹簧”。他把人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来自肉体的感受性。爱尔维修断定,人基于这种肉体的感受,本能地会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以“自我保存”,从而得出了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结论。由此可知,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人的本质说成是和动物一样的动物本能,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严重的歪曲。对于十八世纪的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等人来说,他们受着历史的、阶级的和科学状况的局限,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结论,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在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的今天,再把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发了霉的陈货搬出来,否认和讽刺大公无私的先进人物,为利己主义作论证,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否认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在每个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人的本质也不是自私的。据我国史学家调查,海南岛的黎族解放前居住在深山密林中,解放时还过着原始氏族生活,他们把收下的粮食平均分到各家,谁外出打到一只野鹿,也自觉地分到各户。在他们那里,没有任何私有观念,没有“偷”的意识和词汇。人们的自私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自私将越来越失去市场,必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消失。把人的本质说成是自私的,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  第三,“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抹煞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人,本质各不相同,自私是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不是全人类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自私本质说成是一切社会中所有人的本质,是以偏概全、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私有制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私有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还比较严重。但是,决不能只看到部分人的自私,就断定一切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散布“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这是资产阶级自私本性的反映,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观点的实质,抛弃这一错误观点,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第二篇(修改版)有很多人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但我却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即自私或不自私。相反,我认为,人类只存有相对的自私或相对的无私中。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一个不会游泳的落水者,你可能只是投去关注的目光而并无实质的行动,但如果那个落水者换成了你的女友,即便你从没游过泳你也可能会下水相救。面对他人所遭受同样的磨难,你是熟视无睹,还是全力相助,这便取决于这个“他人”在你心中地位的高低。陌生人与女友,相比之下女友在你心中无疑是至高的。如果将女友换与自己的母亲做比,母亲又可能高过女友。不难看出,相较于同样的“他们”、一样的事件,对于陌生人,你是自私的;而对于女友或母亲,你是无私的。所以我说,人是否自私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只要有人性的存在,就不可能出现绝对化的情况。

自私,即“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无私,即“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高级汉语词典》。从概念上来看,“无私: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显然,“无私”这也是个相对而言的解释。所谓的“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在顾及他人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说,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再去想到他人的利益。再简单点,无私是基于一种程度相对较小的自私之上。

自私与无私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关于道德的起源,比较典型的道德起源论有两种:一为“神意”说;二为“人性”说。而“人性”说又分为两种,一类是认为道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念的能辨别善恶的理性;另一类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但无论何种观点都没有揭示道德的真正本质。科学的唯物史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类社会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受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道德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那自私与无私的标准也是从来没有定论的。评判自私与无私的准则会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同样上述的例子,对那人的评判变了,是因为他的行为变了;他的行为变了,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变了。再广泛点,同一人的同样行为也可能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得到的不同的评判。你把吃完的口香糖吐到垃圾桶里,在一个人人乱扔垃圾成性的社会里,你是无私的;而在一个人人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社会里,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用纸包住口香糖之后再扔呢,那你就是自私的。这也说明了:想要说人的本质是绝对自私或者绝对无私都是不可能的。

自私源于心里的私欲,也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从广义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链条中,来把握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狭义上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法国19世纪政论家夏尔�6�1阿列克西�6�1德�6�1托克维尔,在其所著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首次用个人主义一词来概括他所见到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现象,后人正是在托克维尔的启发下,接受了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并将之推广用以概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整个意识形态。

但我们应当从一般的个人主义与极端的个人主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个人主义。所谓一般的个人主义,就是由洛克、斯密、托克维尔等人所阐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人性理论和伦理道德学说方面来看,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至上,当然也强调人都是利己的、自私的,但相对而言,它带有“合理”利己主义的特征,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谓极端的个人主义,不但强调和突出个人,而且完全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权利等,甚至不惜采用损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

在实际生活的思想上,我们只能提倡集体主义,而警惕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会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消极腐败现象滋生和发展;导致消极情绪的扩散和社会凝聚力的涣散;导致人性的漠视;导致社会缺少关爱等等。

此外,既然人都是相对自私的,那么很多时候自私会不然而然的与“人性恶”联系起来。人性,实在是个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庄子说无所谓善恶,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述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解释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至于“本恶”和“本善”,至今没有定论。

再者,关于私欲,佛强调空色本无;道说“无”中生“有”、讲究“无为而无不为”,这与佛家是相通的观点。但尽管佛家道者说得口干舌燥,但天下的众生并为放弃对私欲的追求。佛家讲究功德圆满而成佛,道家要得道成仙而长命百岁,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为世人所尊崇的世界的先哲们尚且无法解答人性本“恶”或本“善”,又何能断定自私是“性本恶”的表现;被人们所顶礼膜拜的佛家道家都难以作到不求私欲,又怎能要求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做到大公无私?

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衡量。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这就要求在社会中的尽可能多的民众接近这个道德标准。现代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道德的载体的是多数人的意识,要求这个社会的多数人有健全的独立人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或者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塑造的;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最后可以这样结束,自私是无善无恶的,自私也是社会的产物。道德是寄托在“人类性”上的社会性的善恶的界定标准。我们应该寻求一个适当的“自私”与“无私”的界定样本,并将这个界限逐渐向“无私”的方向推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