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之战得到的道理

如题所述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讲诉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利用火烧战船的办法,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该战役告诉我们:

1、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头脑冷静,分析自己优点和缺点、对方的长处与短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学会借力于外物,人的自身往往是有局限的,借住外物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赤壁之战中受到的启示
1.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骄兵必败。

2.其次赤壁之战胜败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3.万事皆有可能,不应该轻易灰心丧气

再从曹操失败方面补充几点

1.要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不能舍弃优势

(曹操水军战斗力不强)

2.不可以得意忘形 要时刻保持警惕

黄盖假装投降 曹操没过多防备)

3.不能骄傲 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篇课文借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说明知已知彼,扬长避短,取得胜利的道理。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1.骄兵必败,任何军队只要有一个骄傲且才能平庸的将领是这支军队的悲哀。

2.上兵伐谋,军事胜利的前提不是军队人数的简单加减,而是以谋取胜,不拘一格,奇正相生。

3.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胜者,昨天的猎人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猎物。所以任何一场战争发动前都得考虑到发动这场战争的后果。

4.在关键时刻实施纵深打击,能够加快战争进程,比如孟德烧粮。

5.注意情报的收集,往往一个价值千金的情报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赤壁之战以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曹操经过这次挫败,退回到北方,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没有力量南下扩张势力。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同年废掉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孙权经过这次战争,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接着又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向南扩张地盘,发展成为后来的吴国。联军的另一方刘备,战后乘机南下,攻占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不久,又向孙权借得南郡,从此才有了一块根据地。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得益州,逐渐发展成为蜀国为后来的蜀国。赤壁之战对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

在这次战争里,曹操的军队号称八十万人(实际上只有二十多万人),处于优势地位;孙、刘联军共五万人,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联军胜利,曹军失败。这是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从交战双方的政治、经济措施和战略、战术的运用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吧。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虽然在人力和物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扩展,但是,当时黄河流域一带,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军民在长期战争以后,渴望得到喘息的机会。荆州人民在刘表“保境安民”的政策下,生活一向比较安定。曹操的军事行动,也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曹操这次用兵,时机是不够成熟的。由于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曹操的头脑,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敌人。他主观地认为孙权害怕自己的声威,将会献地投降;刘备势穷力尽,可以一战而败。因此,曹操的战略措施不是孤立敌人,各个击破;而是妄想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曹操的设想那样,孙权和刘备不但没有屈服,反而结成了牢固的联合阵线,来对付曹操。这不能不说是曹操战略上的错误。

同时,由于骄傲轻敌,曹操集中军队从长江一路向江东进发。在长江水面上,善于陆战的北方军队也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再加上疲劳、疾病、新旧部队的矛盾等等因素,这就使曹操在军事上的优势逐渐向劣势转化。至于孙、刘联军方面,在客观上,战胜的条件似乎不多。但是,由于主要领导人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没有被曹操所宣传的八十万大军所吓倒,而是能够正确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候等方面具体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因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在作战指导上,他们比较谨慎,同曹操的骄傲自满、麻痹大意有所不同。最后,联军针对敌方连锁战船的弱点,使用黄盖提出的“火攻”战术,一下子把曹操打得大败。赤壁之战在我国军事史上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这次战争有力地说明了主观指导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2个回答  2013-09-18
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要头脑冷静,分析自己优点和缺点、对方的长处与短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其次要分析,物质条件与自然因素,比如说如果我要去农田浇水,但是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雨,那就不防多等一天;最后,我们学会要善于借鉴外物,人的自身往往是有局限的,借住外物可以办成很多事(草船借箭、借东风)。
第3个回答  2013-09-18
红颜祸水。
第4个回答  2013-09-18
行百里者半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