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戴望舒诗歌对音乐性的追求及其反叛

如题所述

戴望舒诗歌对音乐性的追求及其反叛:1927年戴望舒写的《雨巷》是追求诗歌音乐性的代表性作品,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十年代他的诗歌首先编成了《我底记忆》,这个诗集当中许多作品都是不讲究音乐美,他认为音乐美妨碍了他情感的一种表达,它改用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化的这个诗句,来书写他跟这个形式相一致的一种情感。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嗜书如命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