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家庭会陷入哪些状况?

如题所述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万元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6万的门槛怎么来?

“6万元-50万元”的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
这项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据相关人员透露,完成这项调查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

据相关人员解释,“6万元-50万元”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也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但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

6万到50万家庭年收入的界限,看起来似乎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中产”指标。

香港“中产”怎样划分?

但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中,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

吕大乐说,在香港,对于收入的讨论并不多,“这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吕大乐认为,香港的中产阶级最多占到人口比例的20%到25%。这个群体并非家财万贯生计无忧,现在也逐渐被卷入裁员、失业的漩涡。

“中产”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实,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成为“中产”的机会最大,因为他们占有资源,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

相关学者指出,在中国,“收入与社会地位事实上并非正相关”。比如学者教授,在发达国家都属于社会的的中产,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收入,但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学者的收入甚至有可能低于中等收入人群底线。

同样,在拥有政治资源的群体中,收入也成为并不可靠的指标,这个群体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由职务而来的可支配收入很可能远超于我们的视野。

对于私营企业主是否纳入中产,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问题”。在西方的评价体系中,这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不属于新中产,但是目前的中国社会,这个群体却是中产强有力的支撑部分。

“中产”:更多是一种思想状态如此看来,中产究竟是什么?在物化的指标和社会意义的评价之间,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得出差异相当大的结论。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中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不仅仅是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交往,这些统统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关注的中心实质会发生改变。(摘选)

学者张宛丽衡量中间阶层的操作指标1、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主要是指具有中等以上国民教育学历水平,具有专业技术资格。

2、职业的工作、劳动方式: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3、就业能力:拥有较高学历,掌握并提供市场稀缺的职业专业技能,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

4、职业权力:对其管辖的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调度权,对其上司及业务安排有一定的发言建议权。

5、收入及财富水平。

6、消费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7、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4
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6万的门槛怎么来?

“6万元-50万元”的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
这项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据相关人员透露,完成这项调查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

据相关人员解释,“6万元-50万元”的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也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相应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但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

6万到50万家庭年收入的界限,看起来似乎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中产”指标。

香港“中产”怎样划分?

但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中,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

吕大乐说,在香港,对于收入的讨论并不多,“这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吕大乐认为,香港的中产阶级最多占到人口比例的20%到25%。这个群体并非家财万贯生计无忧,现在也逐渐被卷入裁员、失业的漩涡。

“中产”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实,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成为“中产”的机会最大,因为他们占有资源,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

相关学者指出,在中国,“收入与社会地位事实上并非正相关”。比如学者教授,在发达国家都属于社会的的中产,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收入,但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学者的收入甚至有可能低于中等收入人群底线。

同样,在拥有政治资源的群体中,收入也成为并不可靠的指标,这个群体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由职务而来的可支配收入很可能远超于我们的视野。

对于私营企业主是否纳入中产,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问题”。在西方的评价体系中,这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不属于新中产,但是目前的中国社会,这个群体却是中产强有力的支撑部分。

“中产”:更多是一种思想状态如此看来,中产究竟是什么?在物化的指标和社会意义的评价之间,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得出差异相当大的结论。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中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或者说,不仅仅是经济状态。地位声望、教养职业、经济收入、社会交往,这些统统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标。如果过分关注收入,关注的中心实质会发生改变。(摘选)

学者张宛丽衡量中间阶层的操作指标1、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主要是指具有中等以上国民教育学历水平,具有专业技术资格。

2、职业的工作、劳动方式: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3、就业能力:拥有较高学历,掌握并提供市场稀缺的职业专业技能,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

4、职业权力:对其管辖的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调度权,对其上司及业务安排有一定的发言建议权。

5、收入及财富水平。

6、消费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7、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2个回答  2022-01-14
因为各个国家发展状况不一致,所以全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外和国内都曾对我国的中产阶级有过大致的阐述。《福布斯》认为,国内可以算得上中产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生活在城市(从大数据角度来说,并不是以偏概全),然后年薪要超过十万,有体面的工作像高管,企业家之类的。

《福布斯》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标准就是,中产阶层的财产中必须有三分之一是可以随时启用的自由财产。看来《福布斯》不仅看死的指标,也看活的财富能力。这个标准恰好去除了我国一些虚假的中产家庭,比如说那些一夜暴富的拆迁户们。

国内对中产家庭的描述则更加具体,要求年收入超50万,并且要有房有车,没有负资产(债务),还要求有150万的可用资产等等。和《福布斯》相比,国内对于中产家庭的门槛显然拔高了不少。
过去我国是远远没有这么多中产家庭的,这些后来新生的中产家庭很大幅度改变了我国阶层分布结构,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2010年的时候,高层在《求是》中说道中国要建设橄榄型社会,所谓橄榄型社会,就是指贫富差距缩小,特别有钱和特别穷的都比较少,而社会中占主流的还是那些中产家庭的社会结构。要完成这一目标,社会中大量的中产家庭是必不可缺少的。
第3个回答  2022-01-14
中产家庭,就是中等富裕家庭,这里的富裕不单指经济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具体是指那些不仅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在感情需求方面也得到了满足,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的家庭。

“中国式”中产家庭标准是什么?年收入需达到这个数

概念比较抽象,大致就是指赚的钱比较多,不用为基本的生活而操心,可以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陶冶情操上面。但是中产家庭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还没有达到那种“自我需求实现”的境界。

这个概念就更加高深了,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将个人潜能开发到最大,完成一些普通人比较难达成的目标。人因为缺乏努力和完全地投入精神,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项永远也完不成的任务。

了解了中产家庭的概念后,我们似乎还是对到底什么是中产家庭有些困惑不已。其实从精神层次来说,我们很难辨别一个家庭是不是中产家庭,因为人的精神面貌虽然可以通过表面状态可以略知一二,但不可能完全得知。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人们讨论中产家庭都是以财富水平为标准的。
第4个回答  2022-01-14
在国家层面,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长期停留在该水准的情况。

而在这里我讲的是家庭,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并且长期停滞不前。

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处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成本竞争力下降的中间,
巴西 巴西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曾经在20世纪后半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并试图进入发达国家,但是失败了 巴西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殖民地的本质 在外来资本控制下,工业革命进展不顺利,也没有能力持续发展科技。
无法与高技能创新先进经济体或低工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成品上竞争,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陷入死循环。

而一个家庭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又会怎么样呢。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陷入死循环。

而一个家庭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又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按照一个家庭7个人计算,为什么要按七个人计算呢

因为考虑到一个家庭的组成是由双方父母加上夫妻孩子组成的,

并且考虑到双方父母孩子年龄层次略有不同,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低各有不同。

所以这样计算是比较合理的。

一个中等收入家庭除去一年的房贷、车贷、一家7口的日常的生活用品、消费。

还剩下手里的钱基本不多了。

你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中等收入群体处于一个状态,

表面上每月收入可观,有车有房,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可动用的流动资金。

而这个状态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每月收支几乎相持,想改变现状却根本无法从房贷、车贷、日常消费中抽离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疫情过后出现了一大批法拍房的原因。
本来手里就没有多少存款,长时间没有收入却一直在支出,

导致了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供应房贷。

在年轻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没有寻求改变,

等到年龄上涨,身体、精力大不如从前,

却要和刚出社会的小年轻竞争,

面临工作、健康、家庭几重压力

苦不堪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