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简介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 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
回答者:老油沾手 - 秀才 二级 4-10 13:30

--------------------------------------------------------------------------------

鲁迅简介 (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 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寻找真理的青年时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绪七 年八月初三),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 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 个秀才。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鲁迅从 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 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 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
1893年,因鲁迅的祖父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 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鲁 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中,饱受人间的 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又由于母亲是乡 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从 中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苦况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 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走异 路,逃异地”,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 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因为 总办(校长)是个维新派人物,矿路学堂看新书的风气 很盛。鲁迅经常读《译学汇编》,还读了一些西欧的近 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严复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他从中接受了进 化论的启蒙,后来他又钻研了有关进化论的其他著作,在 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进 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间, 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 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 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 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同年 4月,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当时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 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 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 造国民性问题。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 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 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 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 略论》,《说□》,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 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科学幻想小说《月 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 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903年鲁迅摄于日本东京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 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 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 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 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 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 壮,也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 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 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 当时的东京,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革命派,与 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尖锐的斗争。鲁迅师事 章太炎,与陶成章等革命派往还密切,并成为反清革命 组织光复会的成员。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 生》,但终于失败。鲁迅为此而感到寂寞,但并不灰心。 他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介绍达尔文的生 物进化学说和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还发表《文化偏至 论》、《摩罗诗力说》,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 历史特点及其存在的偏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其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就必须反对封 建传统思想,“别求新声于异邦”,提倡“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绍以拜伦为首的 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罗”诗派。鲁迅还与周作人共同翻 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 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鲁迅自题小像诗手迹
在日本 7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 学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 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 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为人民的思想解 放而抗争的武器。
1909年 8月间,鲁迅离日归国,他先在杭州两级师 范学堂,后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 命爆发,鲁迅怀着热烈的心情迎接它,绍兴光复后,鲁 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是年冬,他创作文言短篇小 说《怀旧》。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 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 工作。5月,他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 等职务,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 被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发生帝制复辟等丑剧。军阀混战, 国家形势日益恶化。鲁迅对国事深感失望,便在业余时 辑录和校勘古书,还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 旧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经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 命性尚未成熟的历史间隙,鲁迅经历着深刻的思想矛盾 和痛苦,继续坚毅地探索社会和革命的新路。
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国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 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 鲁迅在新的时代潮流的鼓舞下,怀着毁坏封建的“铁屋 子”,唤醒熟睡的人们的热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 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 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 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这个 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 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 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 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 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 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 《阿Q正传》 等十几篇小说,后编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呐喊》,并于1923年8月出版(见彩图《呐喊》、《彷 徨》初版本、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程十发作、 鲁迅小说《药》插图顾炳鑫作) 。《呐喊》反映了从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 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 压迫农民等形象。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 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 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伟大奠基人。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 《阿Q正传》 等十几篇小说,后编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呐喊》,并于1923年8月出版(见彩图《呐喊》、《彷 徨》初版本、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程十发作、 鲁迅小说《药》插图顾炳鑫作) 。《呐喊》反映了从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 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 压迫农民等形象。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 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 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伟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批判 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这种性 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挞。《药》描写革命者夏瑜 的牺牲和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 的无知,并且通过“药”——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馒头 而联结起来。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与群众的隔膜,揭 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最后夏瑜坟上的 花环暗示着革命后继有人,给作品增添了乐观的色彩。 《一件小事》通过“我”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一个意外事 故,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性格,触 及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在《呐 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 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4-10
鲁迅简介 (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 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寻找真理的青年时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绪七 年八月初三),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 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 个秀才。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鲁迅从 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 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 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
1893年,因鲁迅的祖父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 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鲁 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中,饱受人间的 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又由于母亲是乡 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从 中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苦况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 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走异 路,逃异地”,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 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因为 总办(校长)是个维新派人物,矿路学堂看新书的风气 很盛。鲁迅经常读《译学汇编》,还读了一些西欧的近 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严复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他从中接受了进 化论的启蒙,后来他又钻研了有关进化论的其他著作,在 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进 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间, 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 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 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 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同年 4月,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当时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 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 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 造国民性问题。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 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 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 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 略论》,《说□》,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 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科学幻想小说《月 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 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903年鲁迅摄于日本东京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 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 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 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 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 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 壮,也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 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 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 当时的东京,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革命派,与 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尖锐的斗争。鲁迅师事 章太炎,与陶成章等革命派往还密切,并成为反清革命 组织光复会的成员。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 生》,但终于失败。鲁迅为此而感到寂寞,但并不灰心。 他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介绍达尔文的生 物进化学说和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还发表《文化偏至 论》、《摩罗诗力说》,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 历史特点及其存在的偏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其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就必须反对封 建传统思想,“别求新声于异邦”,提倡“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绍以拜伦为首的 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罗”诗派。鲁迅还与周作人共同翻 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 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鲁迅自题小像诗手迹
在日本 7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 学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 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 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为人民的思想解 放而抗争的武器。
1909年 8月间,鲁迅离日归国,他先在杭州两级师 范学堂,后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 命爆发,鲁迅怀着热烈的心情迎接它,绍兴光复后,鲁 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是年冬,他创作文言短篇小 说《怀旧》。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 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 工作。5月,他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 等职务,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 被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发生帝制复辟等丑剧。军阀混战, 国家形势日益恶化。鲁迅对国事深感失望,便在业余时 辑录和校勘古书,还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 旧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经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 命性尚未成熟的历史间隙,鲁迅经历着深刻的思想矛盾 和痛苦,继续坚毅地探索社会和革命的新路。
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国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 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 鲁迅在新的时代潮流的鼓舞下,怀着毁坏封建的“铁屋 子”,唤醒熟睡的人们的热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 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 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 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这个 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 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 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 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 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 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
第2个回答  2006-04-12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原学医,后改攻文,期望以此唤醒民众。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从事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文,向封建宗法礼教制度提出挑战,揭露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南下至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赴上海,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参加并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利用文化为武器,与反动派做斗争。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各十卷,还有《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
第3个回答  2006-04-15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4-11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