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的“贫困生”不是贫困生?

如题所述

大学里的贫困生不是贫困生与当下学校内部助学金评选体制和个人意愿、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所以说,贫困生的评选并不能绝对的公平,相对而言,大部分还是真正的贫困生。

少数人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贫困,为什么也成为定义的普困生(贫困生)呢?我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1

一、审查条件宽松🌺🌺

    学校允许自以为是贫困生的同学进行贫困申请,这一要求看似很人性化,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方面。国家的助学金确实发下去了,但是并没有起到真正为该需要减负的人减负的作用。相反,还助长了一些迂腐的“细菌”发酵,贪得功利。

    在审查这方面,只要理由充分或者表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一般通过率就不低。主要是国家对学生的爱护和友好,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审查时,还是要进行比较式选择。

审查的操作实践没有落实好

2

二、申请意愿影响🌺🌺

    贫困生本人意志:他们一些人独立自强,能吃苦,会自己找事情做,不论是兼职还是勤工俭学,他们都会积极参与,他们更愿意获得自己付出的成果。

    其他非贫困生意愿高涨:学校助学金也是一笔资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只用诚心申请和审核通过就可以获得资格,很难不令人心动。

    申请步骤麻烦:贫困生想着到处跑,又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去获得助学金,意愿就有些降低。原因是一部分贫困生住在偏远山区,从山里到镇里再到县里,所有东西的证明和盖章的资料很零散,有时候,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人员去办理相关证明。来来回回的车费、精力都花费了不少。如果可以办好则已,办不好就会影响人的心态。

申请环节实践有些繁琐

3

、人际关系影响🌺🌺

    民主评议小组:认识或者结交的人比较少,被评为更高等助学金的可能性低一些。除非,这个小组的人三观足够优秀,注重公平和实事求是原则;也或者说,被评选人性格内向,评议时,小组不能了解太多,从被评议者主观述诉来进行评议。结果可能会有偏差。重点:相反,非贫困生本人善于表现,给大家留下极好的印象,也会容易获得投选。

    不正当关系论:一些人因为自己和班级里有一定职称的人关系较为近,也容易获得评选。这个也不是公平公正的原则。

民主评议公正

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学生们读书,背后有着方方面面的人在支持着。比如:贫困助学金,它的存在,切切实实为贫困生减负了不少。有幸能被爱被重视,有幸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但是,得知一部分不是贫困生的人也可以随意获得国家关照时,内心还是有些不舒服的,因为,一些东西存在的意义,本身就已经被定义。胡乱的评定,失去了原有的温度。

助力真正需要的梦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9

大学中的贫困生身份是申请贫困生补助金时认证的,原则上家庭贫困的学生自愿申请补助金,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滥竽充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会有家庭富裕的学生分到补助金,让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一.助学金申请条件繁琐



    一般来说,学校助学金名额都是有限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申请,而一般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内心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在申请助学金时都是比较犹豫,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放弃了。

    申请助学金要准备很多材料,要准备家庭贫困相关证明,在农村的学生要去村委会进行贫困盖章,而农村的村委会如果组织比较松散,盖章会很浪费时间。


二.贫困认定流程麻烦

    一般主要指是否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等情况。

    普通学生并没有那么艰难的家庭情况,所以贫困学生在申请时会不敢申请,这时候有些家庭没这么贫困的学生反而敢于申请,最后成功捡漏。



三.评选时评议投票

我觉得她不是贫困生,我见过她穿了一名牌鞋,所以她家应该不贫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学校在评选贫困生时,是由班级的班委评选,所以人际关系在这时候会发会很大作用,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与班委关系好的同学得到助学金,而交际能力差的贫困生得不到补助金。

    而且在同学面前自我陈述家庭的困难对于真正的贫困生而言是非常窘迫的他们宁愿自己牺牲休息时间做兼职,也不愿意申请贫困生。

我真诚地剥开伤疤,而在你们看来却像是讲了一个笑话。

      贫困生的身份从来不是让人来看轻和歧视的,如果补助金最终发挥不了它给真正贫困的学生一点温暖的作用,那么助学金也就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9-29

大学贫困助学金本应是帮助真正贫困的家庭缓解经济压力,但如今很多富裕生却摇身一变成为贫困生,这种现象令人心寒,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探究。下面,我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贫困学生内心要强

贫困学生内心过于要强是众多贫困生不参选的重要原因。家境贫寒的他们从小自立自强,做事只靠自己,早已被灌输了“不求人,不搅事”的思想,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贫困情况公布与众,也不愿意面对繁琐的贫困材料准备过程,更不愿意拉拢人际关系,他们相信凭借自己能够度过困难,所以一直到最后大多数贫困学生也只是贫困评选的看客。

我在学校也见过许许多多贫困学生,他们中大多内心敏感,自立自强,不喜欢提及家庭情况,喜欢独处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评选认定不够严谨

大学是人情小社会,人际关系和大程度上决定评选结果。贫困生选举一般是由辅导员牵头,班委干事们进行评选的一项工作,一方面与辅导员、班委关系亲近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助学金资格另一方面,学生看到某个人穿着不合符贫困,就会留下刻板印象,认为他不符合贫困标准。这些都是贫困生选举存在的问题,也是贫困生得不到补助的一大原因。


📃学生群体存在消费主义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许多人都在觊觎金钱,这是贫困生评选不上的又一大原因。在大学里有的学生不满足父母给的零花钱,他们追求高消费,穿名牌等,在这种思想的趋势下,他们也像贫困生一样提交贫困资料,使用老旧手机等等,用尽一切办法将自己包装成为贫困学生。一旦审核制度不严格,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贫困学生,拿到这份本不属于自己的钱。许许多多“假贫困”穿插在真贫困里,这也是贫困生评选不上的一大原因。

我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费尽心思抢占名额,拿到助学金后第一时间花光,再预谋下一年助学金......如此往复,形成循环。


📃说在最后

贫困从来不是原罪,身为贫困学生的我们就要更加勇敢的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让助学金去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9-28

     大学里面很容易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学贫困生助学金总是给并不贫困的人,而那些真正贫困的人却拿不到这笔助学金。这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大学助学金申请比较容易,学校大多不会去仔细筛查各个学生提交信息的真假,因此许多并不在贫困范围内的人也跟着申请这笔助学金。想着可以用来给自己买一双新鞋或者是几件新衣服。


2、真正的贫困生有些会由于学校会选择公示这种方式而感到不好意思,因此不愿意主动申请这笔助学金,因此错失获得这笔奖金的机会。

3、大学助学金获得人选学校通常会直接交给班干或者是同学进行评议。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大多数人都会投票给自己熟悉的人。而大多数班干由于拥有第一手信息并且人际交往更广泛,于是更容易得到这笔助学金。

   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们是一个中外合作专业,每年学费三万多。前两年助学金申请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班干都申请了,并且每次都得到了。可是事实上是他平时都穿名牌,这笔钱不过是他改善生活的一点调味剂。大四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由于国外学费一年十万太过昂贵,再加上生活费大概需要三十万左右许多人都选择不出国,而那个男生则成功出国了。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因此现在很多大学助学金的评定方式让助学金没办法到真正的贫困生手上。


不过近几年河南科技大学还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大数据统计出学生饭卡在学校的消费记录,判断哪些是贫困生,然后悄悄将助学金打在他们的饭卡上。这种行为不仅可以精确将助学金给有需要的人,还可以很好地维护学生的尊严,值得众多大学借鉴学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9-28

助学金”的本意是好的,但有着家庭富裕的学生借着“贫困生”的幌子申请了助学金,关键是还有不少还都通过了。

国家的本意是帮助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不是家庭条件本来就比较好,还申请助学金的。其实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一定会真的申请助学金,所以有时候助学金没有帮助真正的贫困生,反而让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拿到了。

探讨一下其中原因。

其一学校审核不人性化

有的学校在在这方面是全面公开化的,对于那些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应该属于个人的隐私范畴,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既泄露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伤害了他们应有的尊严。

提个小建议

    建议严禁(贫困生认定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少一些异样的眼光或歧视,切切实实呵护了广大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

其二就是审核标准不严格

很多学校会审查申请学生的一些相关资质,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并不能真正去了解相关情况,只能靠学生提交上来的一些证明和简单的电话询问。

其三原因可能就是学生本身家庭经济条件确实并不是很好,家长怕学生感到自卑。

尽可能地达到普通学生的生活费,而学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又担心歧视自己自己,就会逐渐出现攀比心理,所以生活上也尽量达到其他学生的水平,这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贫困生”并不穷的错觉

这时候又有了贫困生申请的通知,可能他们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时候就是能申请通过。

贫困生补助是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补助,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希望以后的这方面会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