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我分不清。

、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二、复习方法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和前后分句的关系来确定它的用法。据此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应是理解文言虚词的好方法。  总之,我们在扎实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把握,进行全面归纳,提升方法,找出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细心区别,或通过替代法,或通过比较法,把适合的解释放到整句的翻译中,选出其中恰当的选项,自然就能准确地解释文言文虚词了。三、典例剖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这道题也是考查“一词多义”,考查的能力点是实词、虚词兼而有之。实词一词多义的情况一般是词性的不同、用法的不同或一个词的几个意思不同。如本题A项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远”是形容词,“遥远”的意思;“亲贤臣,远小人”中的“远”是动词,“远离”的意思。B项中“然则何时而乐耶”中的“乐”是动词,“快乐”的意思;“山水之乐”的“乐”是名词,“乐趣”的意思。D项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者”是代词,可译为“的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中的“者”虽是代词,但用法与前不同,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只有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都可译为“的”。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的理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成分。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古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于”等文言虚词常见用法要归类整理,寻找规律,抓住重点,理解掌握。本题中涉及到的四个虚词都属于常见常考的虚词。A项中的“其”字,一是表示揣测、反诘语气,另一是代词,“它”的意思。B项中的“且”,一是“姑且”的意思,另一是“将要”的意思,D项中的“之”,一是“的”的意思,另一是“到”的意思。惟有C项中的两个“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可是”。答案:C3、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中“其”分别为代词“那”和表示反诘语气的语气词。B中“以”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C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处所。D中“为”分别为介词“因为”和动词“作为”。解答:C4、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A中“俄而”均为时间副词,可译为“一会儿”。B中“欣然”是“高兴的样子”。C中①“因”为“趁着、依靠”,②“因”为“就着,顺着”。D项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解答:C5、对下列句中“之”字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 ②之陈 ③宫门令欲缚之 ④陈王闻之A.①与④同          B.①与③同C.③与④同          D.四个都不同解析:  ①④代事情,②为动词“到”,③为代词,代人。解答:A6、下列句子中“盖”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D.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没有)不有死。解析:  ABD中的“盖”均表示一种推测,C中的“盖”表示原因。解答:C7、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中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其如土石何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解析:  例句中“其”为代词,可译为“那”。A中“其”为代词,译为“他”。B中“其”用于句首,表疑问。C代词,那。D代词“其中的”。解答:C8、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人望见,咸异之    (2)客有诮之曰(3)试之则若土炭     (4)客闻之曰A.(1)和(3)句不同,(2)和(4)句相同B.(1)和(3)句相同,(2)和(4)句相同C.(1)和(3)句相同,(2)和(4)句不同D.(1)和(3)句不同,(2)和(4)句不同解析:  (1)和(3)均指代所见之物。(2)代人。(4)代事。解答:C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解析:  A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B项中“而”都表转折关系。C项中“虽”分别为“虽然”“即使”。D项中“于”分别为介词“在”引出处所、介词“比”引出对象。解答:A B10、下面与“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公将鼓之C.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D.居庙堂之高解析:  A为助词“的”。B为助词,无意义。C为代词。D取消独立性。例句“之”为代词。解答:C11、下面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此题B项是考查虚词用法的,这里两个“或”分别为有时(副词)、或许(副词),两者不同。C项两个“朝”都是名词“早晨”。解答:C12、下面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  此题A项是考查虚词的,这两个“是”都是代词“这样”。解答:A13、下列加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此题将实词考查与虚词考查并在一起,A项两个“以”分别为“凭借、通过”(介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连词),D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14、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语境中虚词的用法。A中“之”分别作动词和助词;B项中“以”均为连词,“来”的意思;C中“然”分别是“这”“……的样子”之义;D中“而”分别表转折和并列关系。解答:B15、下列句中加线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B.戴朱缨宝饰之帽C.岂他人之过哉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解析:  本题考查“之”的用法。A项中“之”是无实义助词,其余均译为“的”。解答:A16、下面语句中与“偶然得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B.辍耕之垄上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解析:  本题考查“之”的用法和意义。例句和A项中“之”都作代词,译为“它”。B、C、D项中分别作动词、助动词和助词。解答:A17、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衾拥覆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我以日始时出时去人近  D.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解析:  本题是提供具体语境,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一定要先大致读懂句子,要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每个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在明确题干例句“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再依次审视A项中是介词“用”,B项中“以”是“因为”,C项中以是动词“认为”,D项中是表示目的,可译为“用来”。具体分析之后,答案就明确了。答案:B18、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各句句末的“也”各表示什么语气。(1)其真不知马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忠之属也(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在语句中表达语气的作用的把握,体会文言虚词在语句中表达的语气,首先离不开具体语境,在对语句的理解进行体会,其次,要掌握文言虚词表达语气的类别。答案:(1)A (2)C (3)A (4)B19、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A.思之至深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甚矣,汝之不惠解析:  例句中“之”为助词“的”。A项中“之”为代词,B项中“之”为助词“的”,C、D两项中“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B20、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战于长勺 ②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③何有于我哉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解析:  ①在,②在,③对,④比。答案:A2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A项两个“以”分别为“凭借、通过”(介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连词);B项两个“于”分别为“到”和“比”;C项两个“且”分别为“将要”和“暂且、姑且”的意思;D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答案:D22、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并指出用法。(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何时而乐耶     则:____________________(3)屠乃奔倚其下      乃:____________________(4)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也:____________________(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乎:____________________(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____________________(7)可以为师矣       矣: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你,代词。(2)那么,固定结构。(3)就,副词。(4)助词,表停顿。(5)助词,表反问。(6)在这里,兼词。(7)语气助词,表肯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9
文言文虚词是相对于实词来讲的,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第2个回答  2013-09-09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百度那里有很多用法和举例的描述,地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404441.html?fr=qrl&cid=193&index=5
第3个回答  2013-09-09
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文言文中不翻译的词,如;之,乎,者,也,而等等
第4个回答  2013-09-09
一般都是文言文的最后的那个字,僻如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