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有其他详细资料么

历史作业这是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2
测水修堰的李冰父子

翻开世界水利史,还没有一座水利工程枢纽像都江堰那样古老且服务至今。

都江堰,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古老的一位祖先,它修建于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

都江堰又是中国水利工程史最年轻的一个后生,它的修整竣工可能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天之中。

完成都江堰这一奇迹的,是李冰父子。

李冰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他既是一位廉洁勤政的好官(都江堰就是他担任蜀郡郡守期间修建的),又是一位深通水文灌溉的水工权威,每若干年修整一下的都江堰迄今仍是天府之国效率最高的水利设施。

李冰是秦国人。

秦国一直奉行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所以傲视战国群雄,国力十分强盛。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势日强的秦国于公元前316年,派兵灭掉蜀国,设置由国家委派的官吏郡守。

公元前250年左右,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为李冰创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李冰是为了根治岷江而修建都江堰的。

岷江纵贯蜀郡,水量充沛,咆哮野性,当时水患非常严重,经常洪水泛滥成灾,当地人民迫切要求治水。李冰到任后,倾听民众呼声,耳闻目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立即着手治理岷江。

岷江发源于四川、甘肃交界部的岷山,那里高山挺拔,终日积雪成为岷江水量丰盈的来源之一,奔腾喧哮的岷江急流而下,流到川北灌县附近,地势受四川盆地影响突然平坦,岷江水道突然敞阔,水流舒缓起来,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起来,把河床淤塞了,水量充沛的岷江就放肆起来了。

到了灌县城外,偏偏有一座玉垒山,东西挡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畅流。岷江东岸因为水流不过去往往会发生旱灾,而岷江西岸则由于水量过大,常常发生水灾。当地人民早就盼望能把玉垒山凿开,分流江水,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溉造福乡里。

为了弄清岷江水情,李冰邀请当地几位治水能手,带领他的儿子李二郎,跋山涉水,实地勘察。岷江两岸人民的治水经验丰富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在李冰领导下,治理岷江的伟大水利工程开始了。

玉垒山岩石坚固异常,当时铁器又不是很多,百姓们发明了火烧法等一系列开凿山石方法,经过很长时间苦干,终于凿开玉垒山。山口宽约二十米,称为宝瓶口。宝瓶口引水入灌县,为了加大宝瓶口过水量,李冰父子又在距离宝瓶口前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在玉垒山前分成两股,使其中一股流入宝瓶口。分水堰将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本流,经过宝瓶口的江水叫内江,通向沱江。从此,岷江分流水量减轻,很少发生洪水泛滥的灾害了。

为了清除淤泥沉积,李冰父子又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原则,使都江堰很好地发挥了分洪、溢洪、引水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位置选择合理,规划完美,布局讲究,通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技术史上罕见的奇迹。
第2个回答  2013-07-02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第3个回答  2013-07-02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