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拳火箭筒(德国)
铁拳是世界上第一种超口径反坦克火箭筒,是现代反坦克火箭筒的开山鼻祖,在二战中战绩显赫。自30年代末以来,德国兰格韦勒博士于1942年成功地设计出了铁拳100式30mm火箭筒,1943年3月进行部队试验,同年10月大批生产,装备德国陆军,投入战场,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超口径火箭筒。1945年初,对铁拳100式30mm火箭筒进行改进设计,研制成功150式44mm火箭筒。该火箭筒配用弹的质量由3.6kg降为2.3kg,有效射程由100m提高到150m,用圆顶锥形药型罩代替原来的尖锥形药型罩,提高了破甲能力。
铁拳150式火箭筒由发射筒、机械式发射击发机构、保险装置、发火系统、瞄准具和背带等组成。发射筒是一个两端开口的光滑直管,内径44mm,用无缝钢管制成,前面有很短的喇叭形扩张段以及弹药定位缺口,后面有筒尾加强箍,筒上焊有表尺框和发射、击发机座。发射系统由火帽、导火管和点火药等组成。铁拳150式与100式一样,夹在右腋下射击,可多次使用。
2、M1巴祖卡火箭筒(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中尉厄尔一起,花了不到一年时间研制成功一种肩射式火箭筒。1942年春在美国阿伯丁试验场,斯克纳和厄尔用其火箭筒向运动中的坦克靶车连续发射火箭弹,全部命中,引起了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的重视,当即决定投入小批量生产。斯克纳和厄尔把M-10式反坦克枪榴弹战斗部移置到火箭弹上,解决了原火箭弹威力不足问题,并依照M-10式战斗部外径,把火箭筒口径扩大到60mm,还安装了肩托、手柄和电池式发射装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具可用于实战的60mm反坦克火箭筒。后又经过几次改进设计,形成了M1、M1A1以及M9等型号。在1942年11月的战斗中,美军使用巴祖卡火箭筒首战告捷,挫败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锐气。于是,包括法西斯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仿制或改进这种武器的设计。
3、反坦克发射器PIAT(英国)
自从1916年坦克面世之后,反坦克作战也随之出现。一战时,面对协约国的坦克,德国人发明了不少办法来对付这些“移动的喷火巨兽”。当时的坦克目标大、速度慢、装甲薄,很容易被野战炮击毁。德军步兵在实战中发现,用于远程狙击的K型子弹可以击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装甲,而且这种碳化钨芯的子弹能够用普通毛瑟步枪或马克辛机枪发射。因此从1917年春开始西线的每个德国步兵都配备了5发K弹,而机枪手则配备了整整一条K弹弹链。战争末期,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要求毛瑟公司还生产了一种穿甲能力更强的专用反坦克枪T-GEWEHR。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在“20年休战”(1919-1939年)中,各主要军事国家都有所谓的预言家著书立说,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和富勒上校、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都提出了各自心目中未来机械化战争的形态。不过大部分国家的军界并未充分认识到坦克的威力,他们仍然坚持坦克是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在这个前提下,步兵反坦克武器发展停滞不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1939-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双方都有不少坦克参战,但作战使用都很笨拙。共和国方面主要使用苏制T-26,佛朗哥军队则使用德国I型和意大利产CV-33。这些坦克本身的缺陷以及双方的拙劣战术给各国的观察家们造成了一种错觉-步兵现有的反坦克武器似乎已经足够了。
二战爆发时各国装备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仍是反坦克枪和中小口径(20-37毫米)的反坦克火炮。后者普遍装备到了营或连级,但机动性很差;反坦克枪普遍威力不足。此外,如何组织反坦克作战也存在争论。然而战争初期德军闪电战的成功给各国军方敲响了警钟。为了应付未来大规模坦克突破的威胁,各主要交战国开始研制更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二战之初,英军装备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波伊斯”反坦克枪和68号反坦克手榴弹。两种武器各有不足,“波伊斯”反坦克枪的穿甲能力有限;而68号反坦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太近,给使用者带来很大危险。
为了尽快摆脱被动局面,英国国防部开始派人研制一种便携式超口径发射器,取名为“婴儿”。1941年6月,“婴儿”开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测试,几经改进之后终于被军方接受,并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产,被命名为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PIAT自此成为二战中英军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到1945年停产时,其生产数量超过了11.5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