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家长怎么处理

如题所述

您好,很高兴回到您这个问题。

其实,孩子被打,很多家长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被打了,怎么办,应该打回去吗?有的时候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不能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就是成人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玩耍都是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长大以后更好的去适应着社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也许孩子被打了,被欺负了。也就不会有必须要打回去的想法。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利用这次的契机来想想,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家长们让孩子不要吃亏,被打了就一定要打回去这样的思路来教育孩子的话,那只能给孩子传输的是“以暴制暴”的理念;也许有的孩子性格不是很强烈,他的性格很平和,就算当时打回去了,内心也是感到很害怕的。因为他们不喜欢当时的那种环境和节奏;也许如果他们选择没打回去的话,就会被外人或者自己的父母贴上了“懦弱”的标签;或许又变成两个孩子打来打去,最终扭打在一起而被家长拉开的情况。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实都没有帮孩子学会如何应对“被欺负”的局面,而在成年社会中,被欺负的情况(不单单是肢体方面)是无法避免的。

要给孩子传达“我不是弱者”的思想。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表达自我的意愿,其实比让孩子打回去更为重要。当宝宝可以很坚定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当时的立场,准确的说出“不要这样对我,拿开你的手”,大多情况下,对方是不敢再进一步的有行动。在这种情形下,被打的孩子绝对不是弱者。最关键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他是有捍卫自己身体健康的权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9
简单梳理如下:
第一,家长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家长的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有一种荒谬叫“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有一种忽视叫“小孩子闹着玩而已”;有一种推卸叫“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一种伤害叫“人家打你肯定你也有问题”;有一种纵容叫“他们只是孩子”。
第二,要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告诉孩子不要让别人轻易伤害你,但也不要轻易对别人产生恨意。应该学会宽容,但那不意味着纵容。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善良。而你的善良,应该有棱角和形状,有坚强和底线。自我保护的意识还包括在集体中,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第三,要做孩子温暖的避风港,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伤害你,哪怕你有缺点,或者犯过错。而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你承受的每一道伤痕和痛苦,都会在我们心里放大数倍,疼得更深。但我们更害怕的,是你对这些的缄默不言。孩子受了委屈,作为家长要多一些安慰,少一些责备,这样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才会第一时间告诉家长。
第四,还要学一些应急的处理此类问题的方式。如果别人攻击了自己,首先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打人是不对的!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但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家长很担心自己的还在在外被打了,这时该怎么办呢?或许,不同的家长可能处理方式都不同,但是在心理学和教养界里,我们更多的还是不赞成孩子“打”回去,因为暴力永远都不是最有效的做法。这里有一个三步法可以提供给到大家:

第一步: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被打的孩子也需要得到安慰和倾听,这个不仅仅是需要表达给担心的父母知道,也需要告诉伤害自己的人。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宝贝,和妈妈说说,他为什么打你?你觉得疼吗?哪里疼?”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并且可以通过这个沟通方式来了解孩子之间的冲突的严重程度,也可以做好应对的准备。

第二步:教孩子学会正面防卫和敢于说“不”。

让孩子学习到自己是可以有权利和能力去保护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很有意义的过程。让孩子明白自己也可以和不舒服的事情说不,并且争取维护自己的安全,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平时,我们就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去意识到自己可以去保护自己,以及如何保护自己了。可以引导孩子这样说:“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打我,请你了离开。”

第三步:引导孩子可以寻求帮助。

孩子终究会在社会中长大并且遇到很多难题,停留在嘴上的道歉,或者停留在嘴上的原谅都没有太大意义,孩子也需要明白他自己是可以有选择权的,我可以选择保护我自己,也可以选择是否要原谅对方,甚至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寻求帮助一起去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长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

如想学习更多育儿方法,请关注:米妈谈育儿,ID:13655593831

第3个回答  2020-09-19

现在的孩子,家长都是比较宝贝的,自己都舍不得打,怎么能让别人打。以至于万一出现孩子被打的情况,家长就像惊弓之鸟,反应激烈得不得了,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孩子被打,家长不要急着去责怪谁,或者说怂恿孩子去打回来什么的,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和事情的原委。

如果孩子觉得打闹只是朋友之间的游戏,那大可不必紧张,互相告知一下注意轻重即可。如果孩子觉得被打不是自己愿意发生的事情,要鼓励孩子通过语言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根据研究发现,很多被打后不敢表达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被陷入校园暴力。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表达不满。当然,如果孩子在表达后,对方依然不依不饶,这时大人是一定要出面的,要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被老师打。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是找校长、找教育局投诉,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也特别不好。如果老师确实是本着教育的出发点,我觉得就不要太较真了,当然如果下手重了还是要说的。现在有种不好的现象,就是老师一管学生学生就反抗或者投诉,导致老师都不敢管了。想想,老师不管学生,吃亏的到底是谁?

还记得那个因为在朋友圈晒孩子成绩的老师辞职的事情吗?虽说老师的方法确实欠妥当,但是那个说孩子会丧失信心要跳楼的家长,是不是也过于惊弓之鸟呢?孩子被打这件事情也同样,关键是根据孩子不同的感受,采取不同的方案,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咋咋呼呼乱了分寸。

第4个回答  2020-01-05

孩子被打做父母的肯定心疼;但是孩子动手打人,作为父母经常听到“你怎么教育孩子的”这样的话,难免有些苦恼。

前几天,闺蜜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她儿子比较调皮,爱动手主动攻击人,正因为如此也经常被打;闺蜜常正面教育儿子不能打人,也教育孩子如何对待打他的孩子。但毕竟是游乐场,大人进不去,她儿子和别的孩子打起来了,对方孩子的家长是个老太太,很不讲理,开口就骂:“谁家的龟孙儿子,不管教好......”之类的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老太太疼孙子的心情能理解,但言语有些过激,闺蜜看对方是长辈,忍着没啃声不予理睬。老太太在骂完之后,她孙子又动手打了一个女孩子,结果老太太竟然视若无睹,被打的女儿家长不愿意,走过去对老太太说:“像你这么教育孩子,你孙子早晚会被人打的!”。

每当父母为孩子“打人”或“被打”的事犯愁的时候,如何化解呢?

引导孩子正向行为

对于孩子要动手,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及时控制孩子伸出去的小手,从正面引导孩子,可惜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呵斥:“不许打人”,孩子明白了打人的概念,有了打人这个标签。时间久了,孩子知道这个行为,父母会马上注意到自己,认为是吸引父母的好方式。

化解孩子的戒备心

对于被打的孩子,除了被动挨打,或者躲避,或教孩子打回去。我们最好这样告诉孩子,比如,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我们“先下手为强”,说:“是XX来了,我们家豆豆可喜欢跟你玩了,你看,豆豆伸手要和你做朋友呢!”类似这样的话,攻击性强的小朋友本能带动起来了,在充满友爱的氛围里,就会放松警惕,这样一来,“警报”自然解除了。

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些好行为

有些有攻击性性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对待孩子也比较粗暴,孩子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有时候会通过体罚责骂的方式来约束;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往往松口气,也不在给孩子太多关注和言语沟通。如果是这样,首先改变的是父母;父母不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很难改变。

孩子打人,家长一味斥责、以暴制暴,都不是可取的;以身作则、主动示好、正面引导、给予心理支持才能更好地改善孩子的行为。不论是打人还是被打的孩子,作为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养成遇到问题和父母沟通的习惯。如此,孩子将来长大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作为家长有机会成为孩子的后盾,孩子不会因为得不到心理支持而走上无法回头的道路。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儿的一些经验心得,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要么是到后期课程需要交费,要么就是说是免费,但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 ,【猫小帅识字】应用。让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触汉字,感受汉字,感受汉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培养孩子的初步语感,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兴趣。后来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课程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可以让孩子持续学下去,并且每一个关卡还都有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巩固先前所学内容。我们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