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一定要看完

如题所述

宇宙的相关资料,我比较熟悉,我平时都是在知信圈天文论坛上看过,很乐意为你解答一下。
宇宙空间外层还是宇宙。科学的解释—— 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这或许是人类提出过的最难以解答的问题之一。借助每一个时代最先进的观测工具,宇宙学家们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从托勒密的水晶球到霍金的果壳宇宙。然而,很少有人会像杰夫里•威克斯(Jeffrey Weeks)这样,给出如此简单甚至略显粗暴的答案:想知道宇宙是什么样的吗?拿一个足球放在面前,看,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由12块五角形的“皮子”拼接起来的巨大“足球”! 威克斯是美国纽约州坎顿市的一名独立数学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们这里每年层出不穷的号称证出哥德巴赫猜想的农民数学家。但10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却把威克斯及其同事合作的论文作为封面。原因很简单:足球宇宙假说尽管大胆,但却是基于精确的观测数据和合理的数学建模而得出的。 这一假说主要源自NASA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简称WMAP)的观测结果。今年2月份的时候,WMAP拍摄到了大量宇宙年龄为38万年时的高清晰度图片,并揭示了大爆炸后留下的到处皆在的宇宙微波背景的秘密。根据这些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在幼年时期发出的冷光——中的冷点和热点的大小,能够推算出宇宙的年龄和构成。数据显示,在这个背景中,尽管存在像海浪一样的波动起伏——早期宇宙中恒星和星系形成时留下的遗迹,但总体看来,却相当平均,并不存在太大的波浪。这就与目前主流的无限宇宙论发生了冲突。 “一个无限的宇宙应当包含有各种大小的波。WMAP的观测结果向我们指出,宇宙很可能是有限的——这就像你在自己的澡盆里不可能看到惊涛骇浪。”威克斯在接受SPACE.COM采访时形象地指出。对于他来说,最好的解释,就是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庞卡莱(法国数学家)12面体空间,“它与数据令人吃惊地吻合”。 早在威克斯之前,就曾经有人提出过这一设想。然而,直到最近,猜想才得到了现实观测数据的支持。研究人员指出,在经过了近两千年的猜测之后,人类可能已经接近了答案的核心:我们身处的宇宙,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它究竟是广袤的,开放的,还是狭小的,封闭的?在这个宇宙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与我们相似或迥异的宇宙? 根据最新的理论,宇宙是由12个五角形的面边对边无缝拼合起来的一个空间。当你走出一个面的边界时,便会进入另一个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拿一张纸,将它卷成一个圆筒。从接缝处出发,在走过长长的一圈后,你还会回到终点。但如果在卷成圆筒的时候将纸翻转一下,以对角线点彼此相对,你会发现,尽管你从纸的正面出发,但当回到出发点时,你却到了纸的另一面。这是拓扑学上相当有趣的一个小实验。新的足球宇宙模型尽管比它复杂得多,但原理还是一致的。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光也会按照同样的模式在宇宙中旅行。这样,天文学家就完全可能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多个图像,“就像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人,只是可能从正面看时,他是50岁,但从上面看时,他是7岁”。 对普通人更有吸引力的则是,至少从理论上讲,如果你在宇宙中一直向前,永不回头,在经过了长途旅行后——约为600亿光年——你将回到你最开始出发的地方! 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家詹娜•利文(Janna Levin)指出,除了12面体结构,还存在有其他的可能。但这至少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始。■ 奥伯斯佯谬:关于“宇宙是什么”的最著名的问题之一 当你在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时,不知是否曾经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并不值得回答的低级问题,甚至还会反问一句——夜空为什么不是黑暗的呢?但实际上,从1576年英国人托马斯•蒂杰斯第一次在著作中描述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奥伯斯佯谬”(Olbers' Paradox)的问题时起,在近400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天文学上关于“宇宙是什么”的最著名的难题之一。 要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一个难题,你可以先设想自己正身处于一个无穷大的森林之中。尽管森林中的树木彼此间距不同、大小不一,但因为森林是无穷大的,那么,无论你向哪一个方向望出去,或远或近,你总可以看见至少一棵树。 现在,易森林为宇宙。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充满了和银河系中的恒星类似的恒星以及星系,那么,当我们仰望宇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都应当有至少一颗发光的恒星在等待着我们的目光,整个天空本应是一片眩目的光芒。为什么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深黑的夜空呢? 不要以为这是因为太远的恒星因为太暗而无法被我们看见。设想我们居于宇宙的中心,恒星和星系与我们的距离就相当于球的半径。假设所有的恒星或星系的绝对星等大致相当,尽管半径较大的那一层中的恒星或星系可能看上去较暗,但更大的球面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恒星和星系。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一层中的恒星和星系的亮度总量应当是相等的。 其实,奥伯斯佯谬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它立足于以下的假设:宇宙是无限的、永恒的且不变的。只要其中有一项条件不符,结论就会完全不同。 人们最先对宇宙永恒不变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有趣的是,最先认识到这一点的并不是天文学家,而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这位热心的业余科学家在去世前不久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之所以夜空中会存在广袤的黑暗缺口,是因为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恒星和星系距离我们如此的遥远,它们发出的光根本来不及到达我们这里。另一位爱尔兰科学家德阿比(d'Albe)则在1907年左右提出,如果宇宙诞生于10万年前,那么离我们超过10万光年以上的天体发出的光根本不可能到达我们这里。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有关相关方面的资料,你可以进去里面论坛看一下,应该能够帮助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1

1、宇宙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的时间里膨胀了大约10-30倍,大约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后开始以较稳定的膨胀速率,直到现在,大约150亿年,成为目前的样子。

2、物质“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恒星以及生命。

3、模型暴胀期的长短是个关键。若稍短,物质为充分散开,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缩为起点;若稍长,原生宇宙的物质则过于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恒星,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和人类。

4、前苏联科学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进一步提出了“婴儿宇宙”模型,两个大宇宙通过一个细“管子”连接起来,这个细管子称为“虫洞”,大宇宙为母宇宙,可能存在着从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虫洞,这样的管子成为子宇宙、婴儿宇宙。

5、1992年,萨莫林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选择学说。母宇宙是空间闭合的,犹如一个黑洞,该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坍缩为一个奇点,奇点又会反弹爆炸膨胀为新的下一代宇宙。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数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数会有小的、或强或弱的随机变异,新生的婴儿宇宙在再次坍缩成奇点前能膨胀到几倍普克郎长度大小,随机变异的物理常数有可能允许小小的暴胀,子宇宙可变的较大,当它足够大时,可分隔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又坍缩为一个新的奇点,新奇点又触发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时代相传,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缩,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产生许多黑洞,从而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后代,借用生物进化论的术语,它们是被“自然选择”下来的,经“选择”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

6、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一情况只有在质子的质量稍大于中子的质量时才会发生,如果两者质量之差比氦核的结合能大的多,则质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没有氦,聚变反应链在第一阶段便终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从而使恒星将少得多,自然也不会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个宇宙中,若其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差较大,将只能产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08

宇宙外面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