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螃蟹咏”全诗的意思

如题所述

关于《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薛宝钗的咏螃蟹诗所讽为何 历来有以下观点:一是蔡义江先生的政治讽刺说 二是阶级斗争说 持此观点的有徐振贵、毛德彪等。笔者反复研读后发现 钗黛《螃蟹咏》所讽不是别的 正是她两人为争夺宝玉的爱情而相互攻击对方的揶揄诗。
先说蔡义江先生的政治讽刺说不能成立的理由。
蔡先生认为 宝钗的螃蟹咏是:一:以小寓大 常借女儿之情的琐事 寄托政治斗争的大感慨。二:旨在骂世。他认为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派 借她之口 更能起着打掩护的作用。但这样有两个自相矛盾的地方:1 宝钗既系深闺女儿 于是无知 何来讥世之论。2 宝钗既作为“正统派” 以她睿智清高的天性 怎会在群芳中咏出自贱自贬的诗。
再看所谓的阶级斗争说。
此种观点认为:钗黛的咏蟹诗分别体现了“钗黛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认为林黛玉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对螃蟹的“铁甲长戈死未亡”的斗争精神大加赞赏 而宝钗则是作为大观园内的封建礼法的卫道者 以“横行无忌、不分是非、毫无心肝”等语句来影射黛玉这一反叛者。此说烙有深深的阶级斗争观点 也就无法客观的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的角度去解读。其结论谬之千里在所难免。
笔者认为 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 是解释《螃蟹咏》的关键所在。
钗黛之间爱情竞争的存在 使得她们都要在宝玉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第三十七回的咏海棠诗、第三十八回的咏菊诗 正是这一争斗的写照 咏蟹是咏菊这次才艺秀的后续。
宝玉是这次争端的肇事者:他率先写成《螃蟹咏》 问谁人敢作。林黛玉笑他“这样的诗 一时要一百首也有。”这其实在说宝钗。因为在刚才的咏菊中 黛玉以菊自喻:“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问菊》。宝钗对黛玉的情趣嗤之以鼻 “莫认东篱闲采辍 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 于是 黛玉借机还击其“莫认东篱闲采辍”之语。同时作下《螃蟹咏》来暗讽宝钗。但随即意识到此举有些过火 马上将自己的诗撕掉了。宝钗自然不甘示弱 随即便写了一首更为尖酸的诗回讽。
现在来具体分析钗黛的咏蟹诗。首先分析黛玉的:
“铁甲长戈死未亡”一句 首先发难。铁甲长戈 宋人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中说:“内则黄、中则通、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尤以此说宝钗为人老炼圆滑、受贾府看重(后协助探春打理贾府)。“螯封嫩玉双双满 多肉更怜卿八足”一联 则是直接奚落宝钗之胖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 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臂 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第二十八回)。又宝玉曾经用杨贵妃形容宝钗 两人为此发生过一次小口角(第三十回)。尾联则是在告戒 尽管螃蟹曾经是多么的显达 却终究逃不脱是人们中秋佳节时一道美味的命运。
再来看宝钗的回应。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则直指黛玉任性率意 不守礼法 常与宝玉斗气 惹得大家不快 连贾母也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 偏生遇到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 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第二十九回)。“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一联“用菊”即“咏菊” 合黛玉咏菊花诗夺魁。“姜”可拆分“羊女” 谐音“养女” 合贾府收养林黛玉。这样 宝钗弦外之音就不言而喻了。
在宝钗咏蟹时 有这样一个细节:众人不禁叫绝。显然 众人尚未明白其中机锋。直到宝钗写完 “众人都说这是食蟹的绝唱 这些小题目 原要寓意天意才算作是天才 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写。”此刻的众人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为了圆这一尴尬场面 于是将错就错 都说是在讽刺世人。直到后来“众人见平儿来了 都说:“你们奶奶做什么呢?怎么不来了?” 才得以借机转移了话题.

螃蟹咏(第三十回)

[说明]

《螃蟹咏》是《菊花诗》的余音 在做完菊花诗、吃蟹赏桂之际 宝玉先吟成一首 问谁还敢作。黛玉笑他“这样的诗 一时要一百首也有” 就随手写了一首 但接着就撕了。宝钗也写了一首 受到众人称赞。

 

其一(贾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 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 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 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 坡仙曾笑一生忙。

[注释]

1.持螯——拿着蟹钳 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毕卓曾对人说:“左手持蟹螯 右手执酒杯 拍浮酒池中 便足了一生。”这是古代贵族过的享乐生活。

2.擂姜——捣烂生姜。

3.饕餮——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 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 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 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士》中称呼。

4.“横行”句——说蟹。蟹 称为“横行介士(战士)” 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 见《抱朴子》。横行 既是横走 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无肠 除字面义外 又用以说没有意兴 无动于衷。这一句语带双关 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 惯耐江湖十月霜。”

5.脐间积冷——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 蟹性咸寒 恣食 会积冷于腹内(小说中也写到) 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

6.香——与“腥”同义。两句似寓其沾花惹草习气。

7.“坡仙”句——苏轼(1036—1101) 字子瞻 自号东坡居士 人亦称其为坡仙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笑一生穷愁劳碌的唐代苦吟诗人孟郊 把读孟诗比之为吃小蟹 说是“竟日嚼空螯”(《读孟郊诗》) 所以引以为说。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 或是有意暗合。

 

 

其二(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 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 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 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 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 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 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 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 爱。卿 本昵称 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 酒杯。助情 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6.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其三(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

1.霭——云气。这里指桂花香气。

2.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好 故举长安为说。又似与“饕餮王孙”不无关系。盼重阳——《红楼梦》诗多含隐义 菊诗与蟹诗共十五首 明写出“重阳”的三首即宝钗所作的三首 这很值得注意。正如“清明涕送江边望”、“清明妆点最堪宜”等诗句看来与探春后来远嫁的时节有关一样(参见其“图册判词”和“春灯谜”诗) 宝钗始言“重阳会有期” 继言“聊以慰重阳” 这里又说“涎口盼重阳” 可见“重阳”当与后半部佚稿中写宝钗的某一情节有关。

3.“眼前”句——蟹横行 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 原是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

4.“皮里”句——蟹有壳无皮 “皮里”就是肚子里。活蟹的膏有黄的黑的不同颜色 故以“春秋”说花色不同。又“皮里春秋”是成语 出《晋书·褚传》:褚为人外表上不露好恶 不肯随便表示赞成或反对 而心里却存着褒贬 所以有人说他“有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后名春 晋人避讳 以“阳”代“春” 故这一成语亦作“皮里阳秋”。后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 而不动
声色。空黑黄 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 因蟹不免被人所煮食。

5.涤腥——解除腥气。用菊——指所饮非平常的酒 而是菊花酒。传说重阳饮菊花酒可辟除恶气。

6.性防积冷——意即蟹性寒 食之须防积冷。

7.落釜——放在锅子里去煮。成何益——意谓横行和诡计又有何用。

8.月浦——有月光的水边 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空余禾黍香——就蟹而言 既被人所食 禾黍香已与它无关。唐代陆龟蒙《蟹志》:“蟹始窟穴于沮洳(音举入 低湿之地)中 秋冬至 必大出 江东人云稻之登也。”又宋代傅肱《蟹谱》:“秋冬之交 稻粱已足……江俗呼为‘蟹乐'。”

 

 

[鉴赏]

这三首诗中前两首是陪衬 小说中的描写已作了交代。其中虽亦有寄寓可寻 但主要还是为后者作引 姑且不作细究。如回目所称 这一节重点是介绍宝钗的诗。

《红楼梦》虽然比其它古典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但因为作者不敢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伤时骂世”的话 因而常有一些借题发挥或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和笔来说的地方。而且 这种情况也不只限于正面人物。第二回贾雨村闲谈之中所发的“正”“邪”二气的大议论即其例。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 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 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 说政治问题的“真事” 即是“以小寓大”。二、旨在骂世 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 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 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 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 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 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 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
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全诗讽刺现实社会政治中丑恶人物的犀利锋芒集中于第二联:“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它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十分维肖 就是拿它赠给历史上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反面人物也是非常适合的。他们总是心怀叵测 横行一时 背离正道 走到斜路上去 结果都是机关算尽 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所以 小说中特地强调:“看到这里 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骂得通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在小说中 这首诗是宝钗写的 这又如何体现对这个人物的褒贬呢?写宝钗对世情是练达的 这未必就是褒。“正叹他人命不长 那知自己归来丧?”讽刺世人而忘了持镜自照 倒实在带有贬意:笑人家不择正路、“皮里春秋” 自己为了争得宝二奶奶的位置 不是也用尽心机、施尽手段么?说蟹有腥臭 自己热中仕途经济就没有儒臭么?告诉别人吃蟹要“性防积冷” 难道“性冷”的只有螃蟹么?问螃蟹“于今落釜成何益”?不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金锁终于配了宝玉成何益?如此等等。诗彷佛出于无意 却又实实在在地成了宝钗的自我嘲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