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不同解读

如题所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王总: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后应用到生活工作中,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跟朋友同事一起相聚,聊聊工作生活,谈谈梦想,不也是很快乐吗?大家不了解你,没有识别你的才华,公司没有提拔你反而提拔了一个你觉得不如你的人,你不生气,不怨恨,还能继续把工作做好,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王总:有子说,为人对父母长辈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宽仁,就很少会做出不尊重长辈或者上司的事情;如果他懂得尊重长辈和上司,那么很少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悌,这个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就一定能够做好。孝悌,应该就是仁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王总:孔子说,说一些好听的话,溜须拍马,这种人的内心很少有仁慈的。令色:看脸色行事。领导喜好什么,我就做什么,是不应该的。把自己工作做好,不需要讨好领导。学好本事,不需要溜须拍马。你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时间久了,大家都会知道。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总: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思三件事:第一件事,作为人臣,我尽职尽责了吗?用现在的话说,今天你的工作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尽心竭力?我们每天都需要写写工作总结,反思自己工作哪里做的不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第二件事:跟朋友、同事、客户打交道,是不是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做到了?第三件事:学习到的知识是不是真正去应用于实践了?实践的结果怎么样,你自己满意吗,别人满意吗?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王总:孔子说,领导一个大国,要严谨认真地做事并且恪守信用、真诚无欺;要节约财政开支并且爱护百姓;要利用合适的时机调动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我们办企业,做管理,是不是也要遵守这样的原则?勤俭节约,在我们公司任何时候都非常有必要去力行。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王总:这一则就是《弟子规》的出处。在家里,我们要把孝做好,对长辈敬重孝顺,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在外做事就要把朋友同事也当作兄弟姐妹一样看待,兄宽弟忍,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爱护、帮助、理解、包容;我们说话办事都要严谨,不说大话,务必要对人讲诚信,做的一定要比答应的好。既然做了某个岗位,就一定尽全力做到更好。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平等的生命;在公司也是一样,只是职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我们要多亲近那些有美好品行有仁义道德的人,多和他们交朋友,多向他们看齐。当这些都做好了,也就把人做好了,然后,我们才可以去学技能,学谋生的本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王总:第一个贤:接近;第二个贤:有才能的人,色:财色,身外之物。我们要去接近有贤才的人而不是去追求钱财、女色等等。孝顺父母是我们竭尽全力去做的;事君,也就是效力国家。对于在座的各位那就是在家联工作,你是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为公司全身心的做事。与朋友同事相处,是不是言而有信。一个人如果以上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即使他没有什么文化知识,没有学历,但要我说,他一定是一个学习得很好的人了,而且是学到极致了。

在讲解以上《论语》七则的过程中,王总说,随着家联公司越来越大,家联人越来越多,他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讲《论语》是真正想让我们所有家联人能学会做人,为社会做点贡献。家联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的员工就是兄弟姐妹。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犯错后的态度和教训总结才是最重要的。人就是在犯错和失败中成长的。我们要善于总结出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兄友弟恭,我们要有宽广的心胸,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互助。在我们家联,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约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来家联的梦想,对未来的梦想。回到家,我们要孝顺长辈,教育孩子一定要言传身教,家庭教育要重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王总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不能少,尽可能的在工作之余放下一切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哪怕只有一个小时。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遇到困惑的事情,给孩子分析分析,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可以传授孩子文化知识,但是做事的习惯,思维一定是在家里养成的。如果父母在家里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吵架,孩子耳濡目染以后在外面也会因为一点点不开心跟别人起冲突。有的父母,回到家就什么都不做,父母真正的言传身教,在家里要放下姿态,谁有空就可以主动承担做一些家务。我们不仅在工作时把工作做好,在生活家庭中,要把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的身份做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说每个人对浓郁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他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他看待每个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答案结论也是不同的,一壶烈酒耳侧生风余生我跟你走。一段故事眼余风筝天涯心不再有。

17. 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都会练就 独一无二 成熟坚强感恩的你

18.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19. 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刘震云

20. “路还很长,别太绝望。”

21.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

22.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23. “很多事情不是不记得了,只是不想记得了。”

24. “我也试过销声匿迹 最终无人问津”

25.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谦恭的理由活着。——塞林格

26. “海底月还需雾里看,心上人惟愿梦中藏”27. “散伙是人间常态,我们又不是什么例外”

28. 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海子《歌或哭》

29. 当实力撑不起野心时,请你努力

30. “唯愿你以后有酒有肉有姑娘,能贫能笑能干架,此生纵情豁达。”

31. 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32. 环游整个星系找不到比你更亮的星星

3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

34.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张爱玲

35. “不争不让,事不过三。”

36.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

37. “我在黄昏上写一封书信 载着落日的余晖和银河的浪漫 寄给你 寄给温柔本身”

38. 秉烛挑灯,为前程,又何妨

39. 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40. 悄悄地去努力吧,这才是你现在需要当作目标的事
第2个回答  2020-10-21
说到《论语》,我们脑海里很快闪过这样一句话:《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其实并不怎么好读。

首先,《论语》一共有20篇512章一万多字,但就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归类,个别地方还有重复出现的字句,内容整体比较随意;

其次,《论语》本身篇与篇之间并没什么联系,甚至连篇章的名字也不能好好选取,只是选取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当标题,所以单看目录让人崩溃;

第三,《论语》引入的概念特别多,看着看着就很容易混乱了。

那么,这样难以攻克的《论语》,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读懂呢?《论语》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只要我们能把它拎出来,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如果用一副对联来描绘的话,则是:
(上联):内仁外学当君子
(下联):德政礼制管国家
(横批):天下大同

接下来,让我们就依此将《论语》的精髓一一解开。

在《论语》里,孔子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概念,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非常非常的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字:仁。

“仁”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值得我们终身去追求的。

关于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个能够做到仁的人必然是孝敬父母的人,忠于君王的人,做事中庸的人,而不是花言巧语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10-21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理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3]
历史
由来
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并怀伊邑”。其后见于《梁书·武帝纪》:“行能臧否, 或素定怀抱, 或得之舆论”。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4]
在欧洲,早在古代社会就有类似舆论的记载,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这个词却晚得多。18世纪的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使用了舆论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
第4个回答  2020-10-21
这个问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不同的大家,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但确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