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不是一个概念无法比较。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定义不同,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2、官职不同。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
宰相
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丞相
丞相是相国的副手,相国在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吕不韦免职后,没有人担任相邦,但丞相一职得到保留。
秦统一以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增设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西汉第1任相国是韩信。
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相国。
丞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
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
参考资料:
宰相与丞相有多大差别?丞相可以是宰相,但宰相不仅仅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