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罕见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题所述

得了罕见病的体验:经济负担、疾病羞耻、孩子抚养、社会融入、一个小概率的基因突变,一个家庭被推向风暴中心。

个人家庭根本无力负担,不是贫困户,但即将成为贫困户,因病致贫;

视网膜色素变性。没有余光,只能看清视野的中间部分,医学上称之为管状视野,你拿两根卷筒纸的纸筒罩在眼睛上,望出去的视界,大致就是我看到的世界。

扩展资料:

由于罕见疾病的发生几率很低,它们所能获得的研究资源非常有限,一些药厂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对于投入罕见疾病的药品与食物研发、制造或引进也是缺乏兴趣,加上许多疾病的案例并不多,让这些疾病研究起来十分不易,即使研制出对症药品,由于患者市场相对较小,其价格也是高的惊人,绝非患者所能承受。

这些罕见疾病并不具传染力,不需要大家如此敬而远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国家颁布的罕见疾病法律,通过在药品生产、医疗保障、社会保险、个人权益等多方面的强制规定来确保患者的治疗救助和正常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9
得了罕见病,其实最受折磨的是父母。
最近刚采访了一群罕见病妈妈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平静背后的力量。
在中国,罕见病人群有2000万以上。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目录的罕见病有121种。患有罕见病是一种不幸,更不幸的是不为人所知:不是“渐冻人”,不是“瓷娃娃”,不是“蝴蝶宝贝”,他们没有大众听说的名字,只有冷冰冰的医学名称,他们是14亿人中不被看见的那部分。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以下简称“BH4D”),就是这么一个“罕见中的罕见”,发病率大概十万分之一。这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脑损伤,出现智力和运动障碍。全国实际上有一千多人,大的已经成年,小的还是婴儿。
经济负担、疾病羞耻、孩子抚养、社会融入……一个小概率的基因突变,一个家庭被推向风暴中心。
“怎么会是我?”
“我从没中过彩票,这么小的概率落在我头上,怎么可能呢?”李婷眼睛瞪得很大,脸却是平静的。她31岁,在私企做外贸销售,老公在设计院画图,老家都在江西农村,现在北京租房漂着。他们有个一岁半的儿子,BH4D确诊。高中生物课讲隐性遗传病,她当时很震惊,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倒霉的人。没想到多年之后,她自己成了这个倒霉的人。
命运改变于孩子出生的第16天。全家翻《诗经》,给孩子取了名字。李婷正坐月子,每天抱着儿子不撒手。这个孩子要得不容易,因为多囊卵巢,她来回跑医院,吃中药,差点儿要放弃。第一次被告知孩子“有问题”,全家都不相信,带孩子换了一家又一家医院,结果还是一样。夫妻俩做了基因检测,报告显示双方携带致病基因,孩子有1/4概率发病。李婷信了。
医生说孩子是“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这是一种罕见病,属于“高苯丙氨酸血症”(HPA)的一种。李婷懵了,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看不懂。医生向她解释,人体从食物中获取一种氨基酸叫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代谢,这种病是苯丙氨酸代谢异常,会造成脑损伤。
复杂的罕见病谱系
现在李婷说起这些医学术语很是流畅,她给我科普,HPA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苯丙酮尿症(PKU),不用吃药,靠饮食可以控制,一种是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是“恶性PKU”,只能一辈子吃药。她已经接受了事实,虽然一度情绪失控和老公嚷叫,后悔当初不该做高中同学,不该谈十年恋爱不分手,不该走到最后结婚生子。
李婷每天给孩子吃的三种药
站在医院大厅,李婷抱着孩子哭,因为挂不上号。她近乎绝望,看到穿白大褂的抓住胳膊求人家,一个医生帮她挂上了号。治疗方案很明确,孩子要吃三种药:盐酸沙丙喋呤片(以下简称“科望”)、5-羟色氨酸和多巴丝肼片。第一种药是美国进口药,医院可以购买,但需要自费,一盒30片售价8815元。第二种药调节情绪和睡眠,只能从美国代购,一瓶300多元。第三种药主诉成人帕金森治疗,这里被挪用防止患儿身体瘫软,一盒80多元。
第2个回答  2020-07-22
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题主大约一年前得了「胆碱能性荨麻疹」,一种不算常见但也不是极其罕见的病,对身体伤害不大,但就是遇热、出汗、精神紧张、饮酒后会起荨麻疹。当然,没有太好的方法治疗,只能靠不断调节自身免疫系统来自愈。想问下各位得了罕见病,尤其是不易治愈的罕见病是怎样一种感受?1,177 个回答知乎用户知乎日报收录得病的不是我,是我亲哥哥——一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在我哥三岁时查出这病,四岁时我爸妈决定再生一个,一年后我便降临到了这个世界。就像一个意外,我与这个世界结缘。幼年的记忆全是长大后挺长辈们说的,那时候哥哥还可以走路,经常喂我吃西瓜。我口齿不清,哥哥是唯一可以听懂的。我仗着力大也会骑脚踏车带着哥哥(要不是有照片为证,我真不相信我可以带着比我大五岁的哥哥)。上小学了,我渐渐长大了。每天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而哥哥因为肌肉萎缩不能走路了。妈妈告诉我哥哥身体不好,凡事要让着哥哥。吃喝拉撒,只要爸妈不在家,我便担当起照顾哥哥的责任。小学生的我什么也不懂,有时候也会欺负他,这时候妈便会拿起鸡毛掸子打我,但是她也不会真打,因为她心疼。而我哥呢,每天在家看电视,学习历史军事知识。百家讲坛、各种记录篇是我哥的最爱。尽管只能通过看电视获取知识,但他却掌握了很多。后来我上中学了,年龄的增大,哥哥的病情逐渐恶化。卡在喉咙里的痰咳不出来。如果身体歪了一定得需要人扶正,深刻的记得有次我哥一个人在家时一不小心向前倒了,起不来,压住了呼吸,我爸中午回家时(我爸为了照顾我哥每天中午都会回家)才发现我哥的脸已经涨的通红,嘴唇发紫,要是再晚一点,可能窒息。。那些年里,全家人没有一起出去旅游过,因为哥哥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因为爸妈怕我出去玩不安全,我也很少和同学们出去玩。那时候我也时常觉得哥哥是我们全家的负担,看到爸妈照顾哥哥真的好累,妈妈有高血压每天要吃三次药,爸爸为了方便照顾我哥选择了离家近工作量小的工作。尽管爸妈一直在承担着责任,但也有爆发的时候,那种时候爸妈会吵得不可开交,家里的气氛令人可怕,我很怕爸妈丢下我和我哥,离开我们。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一家都是很和睦的,我哥会找我借历史课本,可惜我后来读了理科,远离了历史,但只要问他有关历史的知识,他都能回答出来。就像一本活体百科全书。我哥也经常调侃我,像个书呆子,这也不懂。我哥也像每个男生一样喜欢打游戏,也时常带着我打。每一个春晚,一家四口一定会一起度过,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年。即使我爸妈不说,我哥也对自己的病了如指掌,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无力从腿部开始向上身蔓延,最后胸部肺部肌肉无力,呼吸不畅,导致窒息而亡。有时候看他喘不过气来,真的很心痛。虽然能感觉到我哥有些害怕,但总是保持笑脸,乐观的心态。然而虽然知道那一天会到来,但到来时,我还是没有做好准备。那年高二快结束了,准备高三备考,晚晚自习已经开始了,按照惯例我妈会在六点给我送晚饭。那天,我们班开了班会,我印象深刻,关于高三备考的,老师在台上讲的时分激动,一再强调这是关键的一年,而我的注意力都在窗外的阳光,可能那阳光是我这辈子印象中最灿烂最美好的阳光了。班会后,班主任告诉我说我妈不来送饭了,让我自己解决晚饭,我也没想那么多。回家,开门后飘出一阵烟味,我知道家里来人了。我大姨大伯二姨二伯叔叔都来了,爸爸在房间里,妈妈红着眼睛对我说,“哥哥享福去了。”我懵了,赶紧扫了一眼哥哥的床,真的不在了。。。我不记得我怎么度过的那一天晚上,不记得晚上有没有睡着,不记得之后几天怎么吃的饭,怎么上的课。几天后爸妈带我还有几个亲戚去了殡仪馆,看了哥哥最后一面,然后哥哥火化了。生命真的好脆弱。我不想感慨命运多么无情,这是一个阳光乐观的生命,这是我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这是我爸妈孕育的一个生命。只愿所有罕见病患者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度过一生,愿所有罕见病患者的家人生活幸福,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他们而不同。
第3个回答  2020-06-29
得了罕见病,是一种挺绝望的体验。心里老是在想,为什么这个病会在我的身上发生,同时不断的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包括民间的土方,中医的疗法。也会和得了这种病的病友交流心得体会和治疗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治好这个病,但是收效很小。
第4个回答  2020-07-22
其实我觉得如果得了罕见病的话,内心应该是非常煎熬的,因为你内心肯定是非常把一切的坏的结果都想完了,因此我觉得这也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这个罕见病不严重,我觉得你可能会在想自己为什么会得这一种别人都没有的,但是如果这个罕见病很严重,就像是癌症那样子的话,我觉得对于你心理防线算是一个突破,非常难受吧。但是我们都要相信一切没有最好的。接受这个安排,但是又不完全屈服于这种考验,这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最独一无二的一点也就是开心,带来满足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