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

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

第一,民族迁徒。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4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特点:
第一,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
第二,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
第三,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
第四,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