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帝平定一个王的叛乱,并且因而处死刘瑾,那场叛乱的经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7-12
四代宁王朱宸濠,是宁康王的庶子。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他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袭封宁王。影视剧宁王朱宸濠(孙兴版)剧照(15张)  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集兵号十万造反,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率舟师下江,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赴南京,又引出朱厚照再次平定“叛乱事件”,废为庶人,伏诛,史称“宁王之乱”或“宸濠之乱”。自此,宁藩被废除。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官员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   当年的八月,刘瑾被处以凌迟刑,即千刀万剐,共行刑三天。在封建社会,除非谋反、杀父母亲等属于“十恶”的大罪,一般的死刑犯要等到秋天的霜降以后,在冬至以前才能处死。这是顺应天时,而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禁止行刑,也禁止捕杀幼小的鸟禽和走兽。但刘瑾属于谋反的第一重罪,所以不等到秋天的霜降到来就行刑了。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