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骨折算几级伤残等级赔偿

如题所述

主要根据骨折部位、程度以及对劳动者日常生活和劳动能力的影响来确定。
在我国,工伤伤残等级一般分为十个等级,由最重的第一级到最轻的第十级,不同等级的赔偿标准有所不同。
一、工伤骨折伤残等级评定
工伤骨折发生后,劳动者需要接受医疗救治,并在伤情稳定后进行伤残等级评定。评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主要依据医学诊断、工伤事故报告、伤者病历资料以及现场勘查报告等。
二、赔偿标准
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工伤骨折的赔偿标准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一般来说,伤残等级越高,赔偿金额越高。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和劳动者月工资标准,计算出应支付的补助金数额。
2.伤残津贴:按月支付,津贴标准也根据伤残等级和当地规定确定。
3.生活护理费:对于因工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生活护理费。
三、赔偿流程
劳动者在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评定后,可以向所在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赔偿申请。经过审核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关赔偿。
综上所述:
工伤骨折的伤残等级赔偿标准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等。劳动者在发生工伤骨折后,应及时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并按照规定的流程申请赔偿。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一条规定: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二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第三十五条规定: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