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走为上策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意思是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现多用于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如果形势对自己不利时,敌强我弱时,就选择暂时退却,重新再来,或另谋他法的心态。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方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退。

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求和、投降、死拼、撤退。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才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依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策”。

这是一个误会。误会的原因与这个词的结构不明确有关。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讲,“走为上计”可以有两种结构:“走/为/上计”与“走为上/计”。“走/为/上计”,是个陈述式的词组,意义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为上/计”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走为上”是这一个计策的名称。毫无疑问,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显是取后一种解释的。三十六计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计是三字格,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在“走为上”之后加了一个“计”字。这就给误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情理上讲,也是这样的。“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指的乃是: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离开战场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三十六计不可能把逃跑当成最高明的计策,没有这么窝囊的“上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成语词典中讲“走为上计”,往往引用《南齐书·王敬则传》的这段话作书证:“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段话中“走是上计”的结构,与上面说的“走/为/上计”是相同的,解释为“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语境与它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成语词典对这两种意义,自然应该分别解释。

不过,词汇的意义,最重要的,还在于约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们普遍地把“走为上计”理解为“逃跑是最高明的计策”,那就说明,这个词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含义。平常讲话论事,这样用是没有问题的。唯独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分别:讲三十六计的时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编成语词典的时候,需要把这两种意义区别开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犯不着这么大费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好像他也有一点类似的误会。他说“走为上计”是“兵法中的第一计”,又批评这是“以上策为下策”(p172)。这样理解,似乎是有些误会。想必有此误会的人不少,才啰嗦这么几句。

顺便说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诈立》写得非常好,这是我见过的讲《孙子》的书里讲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准确的、清晰的知识,难懂的词句都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是最好读的一本,比用语简略而语意模棱的古注读起来要舒服得多。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一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8-01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古有三十六计谋,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就是逃跑。不过这计和中国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相悖的,因此历史上也实在是没多少人愿意把这条计谋拿来津津乐道了。

走为上计是‘败战计’中的一计
三十六计即: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代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空城之计、美人之计、反间之计、苦肉之计、连环之计、走为上计。
第3个回答  2015-01-22
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策”。 这是一个误会。误会的原因与这个词的结构不明确有关。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讲,“走为上计”可以有两种结构:“走/为/上计”与“走为上/计”。“走/为/上计”,是个陈述式的词组,意义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为上/计”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走为上”是这一个计策的名称。毫无疑问,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显是取后一种解释的。三十六计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计是三字格,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在“走为上”之后加了一个“计”字。这就给误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情理上讲,也是这样的。“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指的乃是: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离开战场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三十六计不可能把逃跑当成最高明的计策,没有这么窝囊的“上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成语词典中讲“走为上计”,往往引用《南齐书·王敬则传》的这段话作书证:“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段话中“走是上计”的结构,与上面说的“走/为/上计”是相同的,解释为“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语境与它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成语词典对这两种意义,自然应该分别解释。 不过,词汇的意义,最重要的,还在于约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们普遍地把“走为上计”理解为“逃跑是最高明的计策”,那就说明,这个词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含义。平常讲话论事,这样用是没有问题的。唯独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分别:讲三十六计的时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编成语词典的时候,需要把这两种意义区别开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犯不着这么大费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好像他也有一点类似的误会。他说“走为上计”是“兵法中的第一计”,又批评这是“以上策为下策”(p172)。这样理解,似乎是有些误会。想必有此误会的人不少,才啰嗦这么几句。 顺便说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诈立》写得非常好,这是我见过的讲《孙子》的书里讲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准确的、清晰的知识,难懂的词句都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是最好读的一本,比用语简略而语意模棱的古注读起来要舒服得多。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一读。

麻烦采纳,谢谢!
第4个回答  2016-05-15
古有三十六计谋,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就是逃跑。所以走为上策,就是退而求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