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一直以来都是并称,那么究竟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如题所述

历史上,都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家经常将这个词挂在嘴边,可是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看了看很多人的想法,都是从学术角度出发,太专业了,我力求通俗一些,让大家能够轻松理解二者区别!春秋战国一直以来都是并称,那么究竟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最最最主要的区别——战争性质!

春秋与战国最主要的区别,其实就是战斗方式!看客们肯定得问了,春秋和战国不都是各个诸侯国之间打来打去,哪有什么战争的方式区别啊!

春秋时期的战斗方式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霸主之权发生了战争,交战双方都是当时强国,从某种程度来说,宋国甚至还强于楚国。但是,宋襄公因为奉行“礼仪之战”,结果被楚国“蛮夷”地打法击败。当时宋军占据有利之地,已经列好阵势,在泓水北岸等待敌方,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强我弱,待楚军渡河一半时发起进攻,楚国必败,宋襄公认为胜之不武;当楚军全部过河,还没列好阵势,子鱼再次劝说发起进攻,宋襄公却以“不鼓不成列”为由拒绝。战争结果最后以宋国失败,沦为二流国家而告终。

鄢陵之战。晋军主将却至在战场上来回冲锋,三次遇到楚王的车驾,都下战车行礼,楚王也非常欣赏却至,还赠送他一张弓。

宋国内乱时,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逢,两人搭箭互射,华豹先射一箭没中,准备再射时,公子城非常生气地喊,你讲不讲规矩,都已经射了一箭,这下轮到我了。华豹还真的放下弓,结果被公子城一箭射死。

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会是这样?原来,诸侯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同姓宗亲,大家都是一家人。刚开始,周天子对诸侯国还有很强的威慑力,诸侯国就算有矛盾要打仗,也都会规规矩矩。而且战场上都是贵族,统帅是君主,将军是大夫,士兵是士,平民和奴隶没有资格进入战场。

春秋时期,两国战争必须遵守以下这六条规则:

1、战争开始之前,进攻方必须交待战争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能说服天下人,不能敷衍了事;

2、如果战争一方突发紧急情况,比如出现天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或者君主病逝,导致将士无心念战,在这些情况下,另一方不准趁机偷袭;

3、两国交战之前,会互相派出使者到对方军营,陈述交战的理由,这时不准斩杀使者;

4、战争场地不在任何一国,而是在双方的边境线上,这也是战场被称为疆场的原因;

5、战争不是一顿饭的功夫就能结束,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将士都会累,怎么办?双方在中途有一个休息时间,这个期间,不准偷袭对方;

6、如果对方君主在战场上,遇到了也不准攻击,这样说吧,此时的君主处于无敌状态,时间持续到战争结束。

管仲曾经总结道“诸夏亲暖,不可弃也。”大家既然是一个大家族,都在周天子这个虽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毕竟还是家长的领导下,因此即使发生战争,也一样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色彩。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使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大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但是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权力的欲望渐渐取代了对道德的尊重,于是战争慢慢成为了一种外交手段,最后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侵略,演变为以兼并国家掠夺财富和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的平民化战争。君子之战,再也不复存在!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直接表明部分诸侯和士大夫不仅喝汤,还要开始吃肉了,要把其他国家都吞进肚子里。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大型战争后可以说没有一方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从历史的战争中我们看到,春秋时期的战争观虽然已经毫无价值,但其中的“大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要远大于通过战争获得的局部利益,你死我活不会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无论强大还是弱小,和平的环境都一样的弥足珍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样的论断如今看来真的是天才所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春秋五霸,春秋时候的国家喜欢欺负其他国家;而战国七雄,他们之间爱发动战争占领国土。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春秋与战国主要区别是战争方式,春秋时期,主要是强者欺负弱者,打败敌国,让别的国家归顺自己,并不杀他们。战国打仗从欺负变成杀其他国家了,开始让吞并,让别的国家不存在了。
第3个回答  2020-11-24
春秋时期各国讲究礼仪,不会发生真的灭国战争,都是闹着玩的,战国时期就进入了国家吞并的时期,屠城灭国,以增大自身领土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