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不是军事家

如题所述

《孔子》作为传记电影,有没有武戏,引起广泛关注。
  
《说文解字》把儒字解释为柔。儒者向来被人看作仁厚君子,能文不能武。那么史书上的孔子是否既有文韬又有武略呢?在《论语》中,孔子对穷兵黩武,动辄兴兵讨伐深恶痛绝,因此与诸侯绝口不谈军旅之事,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能文不能武的形象。其实,孔子并非重文轻武。
  
《史记》、《左传》都记载了齐鲁“夹谷之会”。鲁定公十年,鲁国和齐国讲和,并确定在夏季会于夹谷,孔子将陪同鲁君前往。齐大夫对景公说:“孔丘这个人虽然懂得礼法,但不够勇武,如果让我们莱地的士兵用武力劫持鲁侯,就一定能够控制鲁国。”齐景公同意。而在鲁国,孔子对鲁定公建议:“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做好了以武力应对不测的准备。在夹谷之会上,果然不出所料。孔子一看事情不妙,便立即带着定公退下,并对随行的士兵下达命令:“士兵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操兵器,上!”在双方剑拔弩张、武力对峙之时,孔子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两君相会,本来是要建立友好关系,而今却动用武力,背弃礼法,君王肯定不能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连忙下令来兵撤下。两国准备盟誓,齐国霸气十足,又在盟书上增加这样的内容:“如果齐国军队出国征讨而鲁国不派出三百辆战车随同出征,必受惩罚。”孔子针锋相对,提出“如果齐国不把汶阳的土地归还鲁国,也要受到惩罚。”最终齐国也没有占到便宜。不久齐国归还了所占土地。孔子以大智大勇和文事武备的策略,捍卫了鲁国的尊严。这场惊心动魄的军事冲突,如果入戏,将十分精彩。
  
《左传》哀公十一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当政者季孙问计于孔子的弟子冉有,最后决定将鲁师分为左右两军迎战,由冉有统率左军。冉有令自己的师弟樊迟为车右。那时使用战车,驾车人居中,主帅在左,武士在右。车右须英勇善战者充任,保护主帅,以防不测。季孙嫌樊迟年轻,冉有说:“他虽然年轻,但英勇无比。”冉有确实没有看错这位小师弟。鲁国的左军和齐军在鲁都郊外作战,齐军发起进攻,鲁军士兵却不肯越过城沟出战。师弟对师兄说:“军队现在对主帅的号令还不信任。请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后率先越过城沟。”于是,冉有严申号令,然后手执长矛,率军奋勇杀入敌阵,齐师大败。战后孔子表扬冉有说:“这样做是合乎道义的。”孔子在战前是否和学生一起对战争进行过谋划,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对战争的评价来看,他对战事了如指掌。
  
孔子的学生能打仗,连当时的人都觉得奇怪。据《史记》记载,鲁国获胜之后,季康子问冉有:“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回答:“学之于孔子。”这一回答,足以证明孔子是向学生教授过演兵布阵、行军作战之法的。我们所熟知的射、御,就是孔子教授的军事体育项目。
  
由此可见,要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孔子,不能没有武戏。但“武戏”并非今天影视上武侠的“武功”。如果也让孔子摆弄“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之类,那就不伦不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更是老人家
第2个回答  2013-07-09
当然不是,是教育家,思想家
第3个回答  2013-07-09
是军事家也是教育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