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运动对肝病有好处吗?有什么好处?

如题所述

综合调理,方可全面保护肝脏。
1.饮食调理知多少:饮食宜多样化。 肝炎患者不必强调忌口,饮食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物质的"原料",适当吃一些禽蛋、牛奶、豆浆、瘦肉、鱼汤,有利于受损的肝细胞修复、生长、更新,可缩短病程,减少肝炎慢性化概率;同时要多吃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注意保持体重,防止因过胖而并发脂肪肝。肝炎患者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吃糖过多,因为人体三大代谢主要依靠肝脏,如果患肝病后还服食大量糖分,必然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诱发糖尿病。此外得了肝炎以后,平时应该禁酒,也不要喝含酒精的饮料,忌服损害肝脏的药物,对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为宜。
2.控制情绪亦重要:肝炎患者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应,只要调节正常,就不会导致疾病。若存在强烈或者长期的七情刺激,就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或者加重。因为"肝主怒",所以肝病患者多急躁易怒,而慢性乙肝患者因长期患病,精神压力大,情绪很不稳定,这就特别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分顾虑疾病本身的危害,否则整天闷闷不乐,会影响睡眠和食欲,甚至加重病情。总之,良好的心情对肝炎患者病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3.运动适量应牢记:一般来讲,甲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病人,治愈半年以上者可以参加剧烈活动。而乙型肝炎病人,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也不能认为已经痊愈,必须要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后,才是完全治愈。这时亦应注意活动量,剧烈的活动如打球、参加体育比赛等,应尽量避免,在随访两年以上无变化者,才可如正常人一样活动。而在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肝脏负荷,增加肝脏血流量是治疗的关键。进入恢复期,休息原则是:动静结合,适当运动。如进行户外散步、日光浴、太极拳等。运动量应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度。患者应每天保持10小时以上的休息,餐后原则上应卧床休息半小时至1小时。
总之,坚持以上几点原则,对于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必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治疗的目标是:①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②减轻症状;③减轻炎症,改善肝功能;④预防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⑤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目前有很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包括抗病毒药、免疫调节、细胞因子、抗纤维化、反义寡核苷酸、核酶等。治疗有效的定义为,用非PCR技术检测,HBV DNA从血中持久清除,HBeAg阴转、出现抗HBe,ALT值降至正常。当感染由复制期转为整合期时,通常的结局是缓解而非治愈。在美国,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是目前唯一批准用于治疗乙肝的药物。

干扰素 最近一项15个研究的荟萃分析,评价了干扰素的疗效。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HBsAg阴转率高6%,HBeAg阴转率高21%。HBV DNA阴转率为20%(检测阈为1.5~30.0pg/ml或50~100万拷贝/ml)。如用PCR检测,则HBV DNA阴转率将降低。干扰素每日5MU或10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是较好的治疗方案。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是治疗前病毒负荷量低(HBV DNA<100pg/ml或<3300万拷贝/ml)、ALT高(大于正常上限的3倍)、肝脏有活动性坏死性炎症(包括胞浆HBcAg阳性)和HIV阴性。

大剂量干扰素比小剂量更有效,但副作用也增加。治疗6个月不比3个月更有效,尽管干扰素治疗4或6个月,HBsAg阴转率显著增高。女性疗效比男性好,中国病人有效率较低。在肝硬化病人中,病情较严重者(Child-Pugh B或C级者)疗效差。

核苷与核苷酸类似物 包括拉米夫定、泛昔洛韦、阿地福韦、dipivoxil和洛布卡韦。它们可抑制HBV DNA的复制。在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病人口服拉米夫定100mg/日,共12个月,有16%~32%的患者HBeAg阴转,HBV DNA减少至<1.5pg/ml或<50万拷贝/ml,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大多数病人的肝组织学有改善。6~18个月的持久有效率>80%。如延长拉米夫定治疗时间(>6个月),有15%~30%的病人HBV YMDD位点出现突变,这导致拉米夫定疗效下降。对拉米夫定有效的最好预测因子是基线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两倍,而ALT正常患者的疗效并不比对照组好。HBV DNA水平不是HBeAg阴转的预测因子,治疗20周内病人HBV DNA降至1万拷贝/ml以下者,有效的可能性较大。最佳剂量为100mg/日,尽管较大剂量(300mg/日)可使HBV DNA下降更快,但是治疗3~6个月后,HBV DNA清除率和HBeAg阴转率相似。一项亚洲的研究显示,延长拉米夫定的疗程至3年,可使HBeAg阴转率升至65%。

联合治疗 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干扰素(10MU)每周3次,共16周,加拉米夫定每日100mg,24周,有效率达29%;与之相比,单用一种药的有效率为18%~19%,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和核酶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通过在HBV DNA的正反义两链之间形成杂交,而阻断基因的表达。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使Pekin鸭DHBV的复制与基因表达受到长期抑制。核酶代表抑制病毒复制的另一种分子机制,它们是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催化剂,后者能在特定位点切割RNA。

免疫调节 急性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依赖于宿主抗病毒反应的质量和强度,确切地说,感染肝细胞内的HBV可能是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清除的,其可能机制为:①抗原活化CTL直接杀死HBV,并导致感染肝细胞破坏;②CTL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通过非细胞溶解方式清除HBV导致病毒破坏(不破坏肝细胞),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清除大量肝细胞内的HBV。耐受是病毒特异性的而非普遍的免疫抑制。许多实验研究提示CD8+、MHC Ⅰ型CTL能从感染的细胞中清除病毒。因此,可用T细胞HBeAg抗原决定簇疫苗治疗慢性HBV感染者。

胸腺素α-1可增加内源性IFN-α和γ水平,同时也增高IL-2,它还可增加IL-2受体的表达,增强CD3、CD4、CD8和NK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在感染HBV的鸭肝细胞,胸腺素α-1似乎可减少病毒的复制,特别在病毒蛋白表达水平。其安全性很好,但需皮下注射。综合4项研究结果表明,183例患者治疗6个月(1.6mg每周2次)后36%的病人HBeAg和HBV DNA转阴,ALT降至正常。相比之下,111例未治疗对照组病人仅19%的病人有效。

慎重就医选药

目前国内外治疗肝炎,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大全上包括三个方面,:(1)抗病毒方面的药物;(2)免疫调节剂:(3)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的药物。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种类品种繁多,估计全国用于治疗肝炎的药物(包括护肝药、抗病毒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可达七百余种。在保护肝功能,阻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的治疗药物,进展还是比较显著的。如重症肝炎的病死率,在60-70年代高达80%,而在80-90年代的病死率已降至40%左右,说明在阻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措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至今尚无一种能根治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物。然而各种媒体对肝炎治疗的宣传言过其实,说什么"肝炎可以根治","**药物对肝炎疗效最佳"等违反科学规律,语言荒诞离奇的广告宣传屡见不鲜,诸如自称是"转阴王","肝炎克星","乙肝难关已被突破","大三阳全部转阴","解决了我国亿万肝炎患者的燃眉之急"等。

近来,有不少的肝炎专家呼吁,要有正确的媒体宣传,不要误导病人上当受骗。并指出,乙肝的治疗目的不是各种病毒标志物阴转,而是阻止肝炎向慢性化及纤维化发展。目前还没有一种"神药"消灭乙肝病毒传播,也没有规定将乙肝病毒标记转阴作为疗效标准。上面讲过,病毒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的治疗药物虽然很多,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根治乙肝病毒。基于这一原因,笔者认为,凡乙肝"大三阳"、"小三阳"、"1.5阳"者或有的伴有轻度转氨酶升高,以及丙肝转氨酶轻度升高患者,不要到处求那些"转阴王"之类的人物。我们的对策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基础治疗上,即适当的休息,保持乐观的情绪,合理的饮食,补充足够的营养,选择适当的保健食品,对保护肝功能,阻止肝炎的慢性化及纤维化上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对于那些较重的肝炎患者,最好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5
上. .海. .新. .科. .医灬院. .肝. .病. .科.. 021灬 .527灬 .306灬 .79












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
作为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视觉表现手段, 已成为电视电影、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设计、建筑等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视频游戏, 或虚拟现实为特点的人机互动。
1.2数字媒体技术与相关产业结合更紧密
随着动态嵌入式虚拟环境等更新的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技术专家、研究院和艺术家以及设计师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数字媒体技术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产业, 更多地与艺术、视觉、文化内容相结合, 甚至将许多商业价值链基础颠覆。可以说, 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已使国内众多产业, 尤其是内容产业产生变革。
1.3数字媒体技术存在发展瓶颈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高速发展, 群众对高质量的视觉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目前还处于模仿跟踪阶段。在技术专利和技术命名上很少形成技术跨域或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影响力。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 挖掘并行性和可扩展性较为困难。因此, 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瓶颈, 在前瞻性技术、平台管理、产业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
内容载体一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方式也随着内容载体的变迁不断更新。而技术革命带来的内容载体变革也影响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改变了艺术展现的具体表现方法。
传统展示设计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社会的途径之一, 虽然表现力充分, 但受到材料、空间、时间、加工工艺和环境因素的限制, 不能充分展现需要传递和表达的信息, 相对被动。并且缺乏技术亮点和吸引力, 大部分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或模型。
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展示设计有了革命性的转变, 为展示空间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互动体验, 大大提升了展示设计的传播效果。
2.1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展示设计变化特征
2.1.1以虚拟替代实物
数字图像和显示技术大量替代了以实物为核心的展品模式。通过数字媒体技术, 可以弥补展示中无法复原的具体实物或实物难以表达呈现等问题。例如博物馆中, 利用技术将各类文物以虚拟形式展现或在房地产行业中, 用技术手段实现楼盘效果等。在节约材料、资源空间的同事, 也能将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更多元丰富的内容
2.1.2以动态替代静态
利用数字媒体的3D技术, 可以将某一产品进行360°动态展示, 并将产品制作过程完整呈现。例如将汽车从零件到整车拆卸与拼装的全过程以及创意、设计到成品的思路用虚拟空间技术表现出来, 使受众更真实直观地体验, 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1.3以双向交互替代单向传达
传统的展示设计, 只能让参观者在进行单向的视觉观赏, 无法将观赏体验或情绪传达出来。有了人机交互等数字媒体技术, 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展览信息, 而是有更多的互动体验, 使参观过程变成一种体验。如利用投影互动, 当观众参观画展时, 经过某一幅画画中的人物可以与参观者打招呼互动甚至还能对话。
2.2具体案例分析
澳门新濠天地曾邀请了世界盛名的灵感创作大师佛朗哥量身制作了水剧院, 前后筹划五年, 对外推广名为“水舞间”。演出中, 融合声光电等元素, 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造“雾幕”“纱募”“水幕”等数字媒体技术, , 将剧中的人物情绪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渲染了整体的环境, 带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这当中, 由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空间特效和视觉感受增加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高科技的“水幕”“纱幕”运用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观众的代入感更强烈, 震撼人心。
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展示设计的总结思考
综上所述,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上, 将带来更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效果。但要达到二者完美融合, 除了数字媒体技术外, 内容的设计也不可缺乏。正如“水舞间”, 不仅要有酷炫的技术效果呈现, 内容编排的艺术也不可缺少。总结来看, 运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3.1技术和内容要相得益彰
功的展示设计离不开艺术创作。技术是手段, 而内容是核心。要为参观者创造具有情景的空间设计和脚本, 使观众在参观时能沉浸其中, 使其更加回味无穷。在技术表现形式上, 要充分利用绘画、动画、摄影等图像艺术将内容完美展现出来。因为图像是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创意的脚本和具有画面冲击性的技术设计相得益彰, 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空间氛围的营造
空间设计上, 要巧妙安排各展项和展位, 结合科学和艺术的手法, 使技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出来, 营造出于意料的效果。脱离空间氛围营造的媒体技术都是虚谈, 空间与内容、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展示设计的大关键要素。
3.3注意媒体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变化, 但也使展示设计更加复杂, 集成度更好。对展示中出现的高科技设备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系统结构设计上,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外力因素导致的设备耗损。在软件设计上, 应当合理设计程序回路, 避免程序崩溃, 并建立完备的保养维护体系, 确保展项使用中的安全性。
四、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无论是软件开发、数字建构、空间设计, 除了硬件上的技术需要满足外, 还需要对展示内容作深度挖掘, 配合专业化的创意策划与实施团队。因此, 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既是重要的一环, 也离不开创意和艺术的指导。结合好的设计创意与合理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的体现展示主题, 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是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物馆的悄然兴起, 茶文化有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 培养了人文修养、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内涵。以往博物馆主要通过视觉感知来向参观者传递信息, 比如原始资料、图片、书籍、字画, 或者是文物、器具、蜡像、茶叶等实物, 它们都属于二维、三维空间的视觉感知, 之于参观者, 缺乏互动性, 也没有更多深入探究知识的机会。
动态体验展示设计强调的是“体验”二字, 给参观者生动、逼真、身临其境之感, 让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层的感知和了解, 我们参观茶文化博物馆, 是否对立面的展示品有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感知空间。目前茶文化博物馆常用的动态体验展示设计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虚拟空间、动态展示、手工操作、互动体验。本文分别就以上四种类型的展示设计进行解析。
2 虚拟空间展示设计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 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场景或者空间, 继而演绎某一历史时期下的茶故事。虚拟空间大多是三维立体成像或者是立体电影的形式, 营造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茶文化氛围, 给参观者无比新奇的身临其境之感。
2.1 幻影成像
20多年前, 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共场所都应用了幻影成像技术, 我国是最近几年, 在新建的科技馆、博物馆中开始尝试应用幻影成像。它是在“幻影”与“实景造型”相结合的基础上, 把拍摄的人物、景色等投射在布景箱的主题模型景观上, 最后影像通过半反光、半透明的玻璃与模型景观融为一体, 在与参观者的互动中, 演绎故事, 重现历史。幻影成像最大的特色是直观逼真、栩栩如生, 在声音、视觉效果的渲染下, 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共鸣, 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 非常适合用来演绎茶文化的历史故事。
比如:美国波士顿茶叶故事博物馆 (Boston tea party museum) 通过成像模拟和交互设计重现了一场无比伦比的历史场景———参观者置身于300多年前的商船模型中, 通过计算机技术投射人物光影, 在“将茶叶融入大海”的欢呼声中, 所有参观者一瞬间仿佛穿越到18世纪茶叶贸易垄断的时期, 亲眼见证了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奋起反抗英国殖民者。同样, 中国的茶文化展示设计, 同样可以利用幻影成像技术为参观者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 比如虎门销烟时期用烟换茶叶、茶马互市等, 从而给参观者更加真实的感知和体验。当然, 历史事件的重现务必要真实客观, 所有的场景、人物、故事都要经过详细考证, 绝不能杜撰。
2.2 茶数字博物馆
当今时代, “数字”无疑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 数字化的茶博物馆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 再配合动画模型、人机交互等, 可以让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参观存在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博物馆。数字化的茶博物馆蕴藏信息之丰富、传播信息之迅速、交流互动之便捷等一系列优势, 都是其它展示设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它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广大茶文化爱好者与茶文化博物馆之间搭建起良好的互动平台。
3 动态展示与手工操作
3.1 茶动态模型
采用新媒体技术、物理原理等, 实现了静态茶文化展览品的动态化。比如:要向参观者展示一个小型茶叶制作机械, 如果它是二维图片, 给人的就是视觉感知;如果它是三维的茶叶制作机械, 那么给人的体验就要比二维图片丰富;假如这个机械是四维动态的, 那么给参观者的视觉感知就更加丰富了。相比二维平面图片和三维立体静态的展示, 人们肯定更喜欢四维动态化的茶模型。又如:“三沸”示意模型的展示, 把一些气体融入水中, 参观者就会看到《茶经·五之煮》的一幕: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动态化的茶模型比静态的墙展、图片、资料陈列更加生动形象, 一沸、二沸、三沸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
3.2 茶影像体验
采用LED显示屏、投影幕布等, 为参观者动态展示茶具、茶叶、茶艺、茶道、茶知识、茶俗等。它的展示形式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微电影, 比如描述某一件茶事, 还可以是弧幕影院那种大视野, 给人强烈震撼的影片。总之, 充分发挥茶影像技术的优势, 能够开拓参与者的事业, 让人们对创新的茶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终实现参与者和茶文化之间的良好互动。除此之外, 必定会有更加多元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茶文化的展示设计中, 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拓展。
3.3 采茶制茶
茶叶从茶园走进人们生活的过程, 就是采茶制茶的过程, 这也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参观者对采茶制茶充满了好奇, 比如:什么样的茶叶既好看又好喝?雀舌、单芽、旗枪到底是什么形状?茶叶的形状也能制作出来吗……等等。茶博物馆完全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可以亲自采摘的茶园,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 让人们了解工夫红茶、铁观音、龙井茶等制作流程, 人们亲身参与揉捻茶叶, 有更多的接触茶叶的机会, 通过手工操作掌握茶叶的发酵、干燥工序等。如果场地有限, 茶博物馆则可以提供简单的扁担、竹篓、微型揉捻机、炒锅、炭火等采茶制茶的器具, 让人们能够参与其中。
3.4 壶艺作坊
有句话并非空谈———“器为茶之父”。茶文化的展示设计必然包括了茶壶, 茶博物馆可以另辟一个制作紫砂壶、陶泥壶的空间, 比如:将一张木质桌子摆放于大厅中间, 上面放一些紫砂、泥巴等, 以供参观者动手体验。陶艺壶的制作相对简单, 它追求一种质朴、稚拙感。紫砂壶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 需要围桶身、敲击泥片、捏塑壶盖, 然后再加上壶把与壶嘴, 最后还要打磨到色泽光亮。
3.5 制作茶点
这部分主要针对一些高品质的茶楼会所而言的, 在展示茶餐的同时, 可以配以茶点的制作, 让顾客了解茶点的制作工具和材料。根据顾客个人所需, 可以自由选择茶点口味。茶食、茶点、茶菜深受顾客青睐, 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到制作茶点的活动中, 不仅丰富了各种茶点、茶食的种类, 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4 互动体验
4.1 营造场景
为了让参观者感受原滋原味的茶文化, 茶博物馆可以营造某些具有传承意义的历史场景, 并体现出某个时期的风俗文化, 从而提高茶博物馆的展陈效果。比如:“藏族酥油茶”、“傣族烤茶”等茶文化展陈设计就是通过营造场景来表现风俗人情的, 围绕藏族、傣族的茶事活动来布置环境, 包括制茶、品茶、茶艺等, 就像符号化的藏族文字、语言、饰物, 让参与者融入到藏族的风俗文化中,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指导, 参与者可亲自制作酥油茶, 使用藏族礼仪, 穿戴藏族服饰, 在互动中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各感官。营造场景同样要以“真实”为原则, 本着科学、客观、严肃的态度重构茶文化、茶历史中的一切人、事、景。
4.2 茶道与茶艺
在品茶中获得心灵的启迪、生命的感悟等, 即为茶道。活动中可以重现古老的传统茶道, 也可以展示现代社会的茶道:布置场景、营造氛围、摆设茶案器具, 指导人们正确的奉茶姿态。茶道活动的全过程都在与参观者互动, 通过运用礼仪、动手培植等各个环节,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茶艺的侧重点在演示技艺, 先由表演者表演、解说茶艺, 人们学习怎样通过茶艺泡出茶的色泽和香味, 在互动环节, 茶艺表演者可以让人们亲自沏炮龙井茶、乌龙茶, 向人们介绍不同的朝代是怎么煮茶烹茶的, 通过互动演示和交流, 原滋原味的茶历史、我国经典的茶文化都将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这无疑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保护。
5 结束语
在“动态体验”理念的指导下, 茶文化的展示设计方式得以丰富和创新, 给了参观者叹为观止的视觉体验。与常规的文物博物馆相比, 由于茶叶的可饮、可烹、可触、可嗅, 让茶文化博物馆的动态体验展示设计更具有趣味性, 相信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 不久的将来, 还将有更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
第2个回答  2020-05-20
有好处运动可以调动全身的血液流动,给肝脏带去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更快地带走各种代谢废物,有利于肝脏更高效率地工作。有利于肝脏排毒养颜,更多的运动对减轻肝脏排毒有很好的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27
肝病也要适量运动,不可运动过量,肝病通过饮食和运动的合理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对控制病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8-10-11
你好,这位朋友,很高兴为你解答。
慢性肝炎患者不宜做双杠、单杠、举重等运动,因为做这些运动需要屏气用力,会使腹肌过分紧张。至于普通放松性的腰腹运动,如站立位做转体运动、侧体运动等是可以的,但要做得轻松,呼吸自然,幅度不要太大。
指导建议:有肝病患者,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吃新鲜的挂过蔬菜,不要熬夜。
希望以上答案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点击头像了解更多肝健康内容,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