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险些将明朝覆灭,为何他的庙号为英宗?

如题所述

先科普一个历史知识,庙号没有差评的,所以只要是庙号就是好评。这是因为庙号本来是对社稷有贡献的皇帝才配拥有的,但是从唐朝开始,基本上皇帝人均有一个庙号了。谥号才是有好评有差评的,不过到了后来皇帝的谥号,不是亡国之君的话也不会差哪去的。

负责给皇帝定庙号和谥号,从唐朝开始就是六部中礼部的工作。

明朝礼部议定的朱祁镇谥号为,庙号为。所以对朱祁镇正确的称呼应当是英宗睿皇帝。不过从唐朝开始后人一般都没太管皇帝的谥号了,习惯以庙号来区别皇帝们。《明实录》记录了给皇帝上庙号的礼部奏章,我们就来看看朱祁镇是如何得到这个庙号的吧。

有意思的是,礼部给朱祁镇定庙号的奏章里,全文除了开头那句天资武有一个字外,剩下的洋洋洒洒三百多字跟英就没啥关系了。

我们就来看看这后面都说了些啥吧。

溥爱诚而全宗亲之和气

朱祁镇对宗亲确实很好,比如风传他勒死病重的弟弟明景帝,还有他把弟弟的女人统统拉去给弟弟殉葬了(废除殉葬制度可是朱祁镇生涯中难得的好评之一)。

朱祁镇被瓦剌用马刀逼着在宣大叫门时,当时据守大同拒不开门的郭登也是沾了这雨露才得以苟全。本来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后,想让郭登去地下追随于少保和王(王文也名王强,礼部尚书)少保的,但是他转念一想郭登是郭英的后代,跟老朱家那是世代姻亲(郭宁妃)。

所以朱祁镇大发慈悲,将年老多病的郭登给打发到甘肃去戍边喝风了,而郭登不愧名将之后弓马出身,居然熬死了朱祁镇得以回到了北京城

政修钜细,惟成宪之是遵。

成宪就是遵守已经制定的法度,当然包括祖制。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宫门口立了块大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朱祁镇同学这位严守祖制的孝顺孙贼,深怕这块铁牌锈了,所以直接把它回炉重铸了。这才有了正统年间,王振这明朝第一个权阉的诞生。

夺门之变的功臣算上士卒满打满算也不到千记,朱祁镇却一次性打赏了三千多人,可真是雨露均沾啊。

再比如马克顺(皮尔马黑麻),这位西域胡人既是大明的都督佥事(从三品)又是瓦剌的平章(宰相),他在朱祁镇从草原回北京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马克顺政争失败逃到明朝时,朱祁镇刚好把北京保卫战的功臣范广(当时为石亨的副将)剁吧了,他一看马克顺来了,便将范广的妻女宅邸全了马克顺。

明朝祖制严禁赐‘罪’妇女与外番,朱祁镇这可真是依法办事啊。

顺带一提,十年后的宪宗朝时,范广遗孀宿氏伏阙上书为范广鸣冤,经过宪宗过问范广才得以沉冤昭雪。

德懋始终,故大纲之益正。


没毛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朱祁镇确实是始终德懋(保持节操)守大纲的楷模。由于佩服王振的学识,朱祁镇将王振当做老师,尊称他为‘王先生’。复辟后的朱祁镇给他祸国殃民的‘王先生’恢复了名誉和官爵,并以一根香木刻成王先生的样子,在设坛招魂后代替尸身安葬。他还在智化寺设祠堂祭祀王先生,祠堂的匾额赐名为旌忠,真是尊师重道的楷模啊。

用人必询于众,祀神务致其严

嗯嗯,王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些人才哪一个不是夺门之变的功臣,所以后来一个个都得以‘善终’‘名垂青史’。朱祁镇同学对祭祀王先生确实很上心,说他祀神用功没毛病。

虽细行而克勤,于万几而独断。

在土木堡捐了大明10万精兵、满朝文武、千百宫娥,这不都是朱祁镇乾坤独断的结果嘛,他自己也因此克勤地去北狩了一年。只是不知道,他北狩前到宣大叫门那是不是也是他的独断,主动跟也先提出来的呢?

朱祁镇还真是武功服乎外夷培邦基之巩固,衍国祚于灵长大明朝能有以后的辉煌,不正是来源于他的固根基延寿命,从此走向衰败吗?

果然方之古昔,继体守成之君未有盛于大行皇帝者也。

古往今来守成之君确实没几个能超过朱祁镇的,这个除了点个赞实在是无话可说了。

哎呀,怎么能漏了第一句呢。

覆育法乎乾坤,群生咸遂;光华揭乎日月,普照无遗。

朱祁镇同学一定是如来佛祖转世,这不对全天下的大明子民们实行醍醐灌顶大法,圣光普照之下天下皆受泽被不说还群生咸遂一个个都开窍了明白人生哲理了。君不见,于谦、王文、范广、郭登个个表示皇恩浩荡感激涕零。

礼部的老学究们也不容易啊,朱祁镇一生没啥亮点,他们也只能怎么反着来怎么写了。听他们奏报的朱祁镇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也难啊,这些礼部的老人家们的文章他听得是云里雾里,等文章读完后他便直接回答了一个准,就这么朱祁镇的庙号便确定下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8

英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在《谥法》中,“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中国古代有四位皇帝的庙号为英宗,分别是宋英宗赵曙、大理英宗段智廉、元英宗硕德八剌和明英宗朱祁镇。今天先来聊聊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差点颠覆明王朝的皇帝,为何他的庙号还是英宗呢?

庙号的由来,英宗并不是褒义的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相对于谥号,庙号更能评价皇帝的一生,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只要一看皇帝的庙号就能知道这位皇帝的功绩和他的一生。

庙号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也指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是亡国之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如神宗,徽宗,穆宗,文宗,德宗等明褒实贬的庙号?这是因为庙号是后世子孙在君王死后评定的,新继任的皇帝都会想给自己祖宗一个好的庙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子的形象,并且巩固皇权。

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尽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赵曙,在位4年,享年35岁;大理英宗段智廉,在位4年,享年31岁;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3年,死于南坡之变,享年20岁;明英宗朱祁镇,在位22年,发生了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享年37岁。英宗,也有英年早逝之意。

被冠以“英宗”的两件错事

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 1449)春,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人马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又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在宦官王振的极力怂恿下,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着文武官员、将士共五十余万人出发。途中不听名将张辅等人的建议,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围困,英宗被俘,明军死伤几十万。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国力严重下滑,使明朝由盛转衰。

冤杀少保于谦。于谦,人称救世宰相,在英宗被俘期间,他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建议孙太后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并力阻徐理(后改名为徐有贞)提出的皇室南迁。在于谦的带领下,朝廷上下一心,组织北京保卫战,并最终战胜了瓦剌军。也是在于谦的建议下,景泰元年(1450)八月,在外流落一年的英宗被迎回京,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住南宫。但当“南宫复辟”成功后,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师出无名”,完败英宗自己的原话“于谦是有功劳的。”就这样,于谦在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英宗的两起高光事件

平定石曹之乱。朱祁镇重新登上帝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明君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废除殉葬制度。明朝自太祖起恢复了殉葬制度,皇帝驾崩后,除了皇后、太子生母及皇帝、太后特旨赦免的个别妃嫔外,其余妃嫔一律殉葬。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殉葬者有30多人,据《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明宣宗驾崩时,也有10个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育有三个亲王儿子的郑贵妃。据史料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病重时,“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从此以后,明王室消灭了人殉制度。

第2个回答  2023-02-19

朱祁镇是明朝皇帝,他在位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重大的政治危机,但最终没有导致明朝的覆灭。

朱祁镇的庙号为英宗,是因为他的政绩在当时被认为是优秀的。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如削减官员的薪酬,限制官员的土地兼并,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等。此外,他还支持文化教育,促进科技发展,重视外交关系,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对明朝的贡献。

此外,朱祁镇在位期间也面临了一些政治危机,如靖难之役、东林党争等,但他最终都处理得比较好,没有导致明朝的覆灭。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位有贡献的皇帝,被赐予了英宗的庙号。

第3个回答  2022-06-08
个人查阅资料所得: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朝皇帝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希望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第4个回答  2022-06-08
虽然朱祁镇前半段做皇帝昏庸无能,但是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朱祁镇痛改前非,释放了建文帝的幼子,废除了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