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好事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如题所述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个小故事颇耐人寻味。故事讲的是杨子路过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的回答亮了,原话是:“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意思是说:做贤德的事,而去掉自已认为贤德的想法,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啊。这句话也间接回答了杨子的提问: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认为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

可见,行贤反映了人道德的高尚,而能去自贤之心,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我们的身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经常和别人讲,我昨天在马路上见到一个乞讨的老人,特可怜,他没有想我伸手,但是我还是跑上去,主动给了他10块钱。说这话的时候,满脸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细想起来,他的善举本身值得提倡,我们也经常看到过大街上的乞讨者,蓬头垢面,跪在冰冷的地面上,前面放着一个满是污渍的小盆子,里面零星地散落着几枚硬币。可经过的人,大都昂头而去,将之视为空气,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目睹此景,总难免会让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卸在路人头上,因为时下冒充乞丐,骗吃骗喝的大有人在,而且有的乞丐甚至都开了公司,乞讨时都用上了二维码。倘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不辨真伪,爱心泛滥,那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所以讲,在无法识别乞讨者真伪的情况下,选择无视,也是情有可原的。

回过头来,说重点。乐善好施应该是一种美德,但也容易沦为一种工具。行善时可能是出于一种良知,可事后急于找倾诉的对象,说的好听点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可真实的意图难免是为了推销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给自己贴上道德高尚的标签,以期在开拓事业或晋升之路上捞些人气资本。

这样讲,绝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实中,很多君子都带着向善的帽子,在大小活动中招摇自己义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最近有些沉寂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有人就直言他就是行为艺术家,还有人撰文揭露其造假的人生。“是首善,还是首骗”,令人深思。

抛开“名人是非多”的观点,就义举本身来讲,本没什么过错,能急人之困也昭示了人的格局和境界,但如果是以行善为由,欺世盗名,将其作为逐利的工具,则应另当别论了。

不能否认,有人行善,纯粹而单纯,就是要告诉人们好心好报的因果道理,这不失为一种朴素的美德,会让人心里暖暖的,我们也有理由举双手为之喝彩,尤其是在危难时刻,能抛开杂念,施以援手,这本身就诠释着高尚,且能默默前行,去自贤之心,就更让人钦佩不已了。

前些天开会,某校长爆了个料,于我们心有戚戚焉。校内一位女教师连续五年不间断,在自己的经济条件也很拮据的状况下,居然拿出自己的部分薪水,资助了一个山区的孩子读书。校长在说的时候,既有唏嘘的感动,又略带恼火。感动,是缘于这位教师的义举;恼怒,是因为如此能展示学校师德建设成绩的大事件,竟然在五年之后才被人挖出来,作为一校之长,自然是羞愧难当。

事件被挖出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的大动作,向各媒体推荐,召开表彰大会、座谈会,予之学校爱心大使的称号,最后这位老师被鲜花掌声推上了报告台、领奖台,虽然这不是她的初衷,但她也无力回避。

在她的获奖感言中,有一句话让人动容:我就想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我不想当什么模范,这反而让我背上了包袱。朴实的话语,足见其心白的像一张纸,没有任何藻饰,没有半点瑕疵。

她真正做到了行贤,但欲去自贤之心又何其艰难,这个难度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环境。因为你已经处在道德顶峰的聚光灯下,人们都睁大了眼,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你,这里面有敬佩,也少不了冷眼。

其实,行贤之后,去自贤之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行贤义举一经曝光,即便自己想去自贤之心,在强大的媒体面前,恐怕也只有招架的份了。

在舆论面前,能不能将去自贤之心坚持到底,守住一份纯粹,恐怕只得靠自己强大的内心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雨后的马路上,一只蜗牛在路中央艰难的爬着,这时一个小男孩看见了,他上前捏起蜗牛,轻轻地放到路边的草丛中。他奶奶看见了,对他大声说:你别乱跑。男孩子说:我在救蜗牛,它多危险啊?奶奶生气的说:蜗牛知道你在救它吗?男孩子想了想说:我知道就行了啊,我很开心。

生活中,常常有人认为自己做了好事,就应该让别人知道,否则,这件好事做了就没什么意义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这跟人们功利性心理有关吧。

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别人的奖赏和赞扬,这也是人之常情,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得到肯定和认同,心里才会有快乐吧。

可是上面那个小男孩最后一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沉思:我做了好事,自己知道就行了,我很开心。或许,小男孩的开心源自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自己的心安罢了。

是啊,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心安,也许做好人并一定有好报,但是一定会心安,而心安的人,就会产生幸福感。

古人教导我们:不能做专心事。这是因为,做专心事,会因为心不安,而自己讨伐自己。或许你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你有时做了坏事并没有受到惩罚,也没心不安啊?

我认识一个人是个厨师,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餐馆吃饭,他的碗里有一个黑糊糊的东西,他大叫道:这是什么?后来经过辨认,那是一块炒糊了的葱头,但是他却说:我吃不下去饭了,我知道后厨里的那些猫腻。

也许,他曾在后厨里做了亏心事,也许他也并没有自我讨伐,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亏心而怀疑这个世界。其实,即使没有那片炒糊的葱头,他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吃的酣畅淋漓。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牛奶厂加过三聚氰胺的工人打死也不喝牛奶了,做过盗窃的人家里有个风吹纸片的声音,就会怀疑有人入室行窃。

其实,做坏事,当场并不一定会产生处罚,可是你的内心已经在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的这些怀疑会折磨你一辈子,你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不能感同深受。

而做好事,虽说并不一定得到奖赏,但是做好事,一定会心安。一定会自己奖赏自己,这个奖赏,就是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第2个回答  2017-12-26

童年的回忆让我最难忘怀的的恐怕就是做客人时候,高高的八仙桌上放着的“果子篮”。满满的水果糖和金钱饼,让还没桌子高的我,既羡慕又无奈。——一位离乡的汾口人

做好事

汾口一带凡“做好事”,必离不开两样物件,一是柏籽,二是“果子篮”,因为柏籽谐音“百子”,是一种“利市”的物品,“果子篮”则是为了“做客人”而专门设计制作的。

汾口的“果子篮”编制精细、图案精美,篮盖上大多编有“福”字和“囍”字,篮子抹以油漆后,闪光锃亮,既是实用的日用品,又是美观的工艺品。

提着果子篮去做客人

“做好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诸如娶亲、嫁女、建新房、搬新家等皆称“做好事”;而长辈逢十生日、看望产妇等也归“做好事”这一大门类,都要用到柏籽和“果子篮”,但“果子篮”里的物件除了柏籽是必需要有的外,其它的物件得看东家做的是什么“好事”。

做客人

亲眷朋友家娶亲、建新房、搬新家,应邀去祝贺称为“做客人”,一般都要用“果子篮”,篮里放米“四官升”(七斤左右),鸡蛋5——20多个不等,用红纸条卷起来的红包一个,钱款数额多少你自已看着办,最上面盖一枝连枝带叶的柏籽树枝,树枝上柏籽的颗粒最少在3——5颗以上。所有这些,不多不少,刚好满满的一篮。

柏籽树枝

东家早已备好了“回篮”礼,不能让客人携空篮而回。2——3斤左右包子,外加若干水果糖、黑枣、小麻饼或金钱饼之类,也是满满一篮子。说是包子,其实是馒头,那种汾口方向特有的、上有一个小红点、带一个“小尖尖”的馒头。

嫁女

去嫁女的亲朋好友家喝喜酒,“果子篮”里除了米、蛋、红包、柏籽以外,有的还有床单、毛巾、祙子、脸盆、开水瓶之类,称作“送嫁”。东家的回礼也更加丰盛,除包子外,往往会再加上几个鸡蛋和一块2——3斤重的猪条子肉,称作“回篮”。

过生

送给长辈生日的“果子篮”装满了挂面,把篮盖反扣,篮盖上放送给长辈的衣裤鞋袜,最上面放上一枝柏树枝,另一只手提着一个大蹄膀,一般4——5斤以上,择吉日而送。

看望产妇的“果子篮”里多是营养品,诸如黄豆、鸡蛋之类的加上小孩的衣裤鞋帽等,早些年风行毛线衣,便送一斤毛线。“回篮”也是挂面鸡蛋之类的。

讨果子

柏籽也有不和“果子篮”为伍而单独使用的时候,如新婚洞房的“讨果子”。“果子”一般由水果糖、染红的生花生、蚕豆、黑枣、柏籽等组成。“讨果子”是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新娘一到,一大饭盆热气腾腾的“利市面”便端到了露天的台子上,一人一碗,见者有份。这边碗还未放下,那边“讨果子”的仪式已经开始。

柏籽

“果子”由“利市人”分发,“利市人”由一家庭兴旺、家人和偕、受人尊敬的本家女性长辈担任。新娘还未进门,早有一大帮小孩在新房门口恭候,不待新娘坐定,便你推我挤堵在新房门口“讨果子”了,这时,“利市人”也顾不得看人是谁,只顾往一双双伸着的小手里塞“果子”。也有那嫌糖果少柏籽多的小孩,把糖果挑了,把柏籽随手往新娘床上一扔,弄得满床都是柏籽。大人见了,也不责怪,反而乐呵呵地笑着,为,图的就是这份热闹,图的就是“百子百孙”。

版权归淳安发布所有,转载须告知!

第3个回答  2017-12-26

两人感情很好,结婚几十年,基本没有红过脸,现在都退休啦,也是形影不离,夫唱妇随。

李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文化馆针对中老年人的免费电脑培训班开始招生,李慧去报了名,并且帮自己的好朋友王静和刘莹也报了名。

王静今年50岁,国棉厂工人退休,离异,带个女孩,同李慧住一个楼,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刘莹今年62岁,是李慧的同事。很快就分了班,培训班是按学员的年龄分的班,上课时间是不一样的。王静和刘莹分别在50岁半和60岁班里,上课时间50岁的班是一,三,五;60岁的班是二,四,六。上课地址离她们住的小区很远,坐公交车很不方便,李慧只能在50岁班和60岁班里选一个上,两个人都想让她同自己作伴,她很为难,这个事情是自己张罗的,怎么处理才好哪?

她想到了自己的老伴,老伴有车,会开车,和邻居王静认识,王静一个人带个女孩很不容易,平时她有事,自己经常让老伴帮她,可以让老伴也报名,和她一个班,开车带她一起去上课;自己同刘莹一个班,两人坐公交去,这样问题就解决啦。她把这个想法同老伴一说,老伴同意啦,同王静和刘莹商量,她们也很高兴。

第4个回答  2017-12-26

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永恒不变的总纲领、总原则,如果与这个纲领原则相违背,那是魔,那不是佛。

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在菩萨道上,才能找到证入成佛之道。不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在佛法上无论怎么用功,你所学得的只是皮毛、形式,实质你一分一毫都没有契入。

换句话说,来生后世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没有办法脱离业力,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什么人能够出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的人,他老实念佛,他能生净土,他能出离。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很短暂,如果你以为自己的寿命很长,那是妄想、执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讲真话。

印光大师常常教人,把“死”字贴在额头。我过去到灵岩山寺参访过祖师闭关的关房,他那个佛堂很小,一张桌子仅供一尊佛像,佛像背后,他老人家挂了一个“死”字。常常想到“死到临头”,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你还有什么好争的?

世间哪一样东西能带得去?学佛的人,相信都听过经上讲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除了业力,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得去,你的钱财再多,你走的时候一分钱都带不去,你懂得吗?

你要是真正懂得、真正觉悟了,我今天有能力,我要多做好事、多做功德。为什么?这是带得去的。业力是带得去的,功德是带得去的;聪明人带的是功德,愚痴的人带的是业力。

业有善恶,善业你来生感得三善道的果报,恶业你所感得的是三恶道的苦报。经上说“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又轮回去了,所以真正修道人,他在时间观念上,只有今天,没有明天。

下面红色赏将有一部分用来放生或印经!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