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4
一、区别:
1、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近称。而师傅是老师的通称,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2、老师这个名称最常见于学校与传统武术界,也常见传统艺术界。而师傅常常是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也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3、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但也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二师傅大多数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
二、师父 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三、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而不是“师傅”。传统的徒弟拜师,需要先找引师、保师、带师等三师,否则师父不接受该徒弟,因此师傅比师父更有威严、尊重、尊敬的意味。
扩展资料:
1、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
2. 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4
“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可以混用吗?现代汉语中,“师父”和“师傅”几乎没有区别,两个词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可以混用,但其中所蕴含的尊重之意有所不同,而在某些情况下又必须要分开,不能混淆,分别举个例子。

图片

指老师——师父(师傅)

如:《史记》中有:“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又如:《红楼梦》有“这早晚就下学了?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

这里师父(傅)都是老师的意思,而且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一般认为“师父”的尊重指数高于“师傅”。

原因很简单,因为“父”这个字,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三字经》曰:“子不教,父之过”,这里“父”实际包含“老师”之意。对老师的尊重要像尊重父亲一样,天地君亲师,亲就是父母、师就是老师,地位几乎等同,所以,师父的感情色彩、尊重程度、亲密程度,都要高于师傅。

又,师傅一词实际具有阶级的味道,最初,皇子或皇帝的老师,称为太师、太傅,就是师傅。后来这个词才慢慢平民化了。

图片

指具有传统技艺的人群——师傅

据《当代汉语词典》中,师傅有两种解释:

1、工商、戏剧等行业传授技艺的人;

2、对特殊技艺或职业从业者的尊称。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比如做木匠的,我们尊称为木匠师傅。又比如“康师傅”,就一定不能叫“康师父”,你是个做面的师傅,是一种特殊技艺。

但仍需注意的是,以前这一类人也可以称“师父”,最新的汉语词典才把“师傅”固定在这一类解释下。

图片

对出家人的尊称——师父

这个也很好理解,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都可以尊称“师父”,而不能称“师傅”,这是特定的称呼,一定不能混淆。

你看《西游记》,孙悟空叫唐僧,绝没有叫“师傅”,如果有,你那书肯定是盗版。
第3个回答  2021-04-14
师父。
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
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二,师傅。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

总结:
一,因为师父后边有个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亲一样的对待老师,相较于师傅,关系更亲近,更真挚,感情色彩更浓烈一些。
二,徒弟对于传授技艺给自己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看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师徒关系的时候,只适合称师傅,不适合称师父。
三,对于出家人,只适合称师父,不适合称师傅,否则就显得不尊重。
四,有技艺的人称呼自己的时候,用师傅比较合适,比如:我这个徒弟很厉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已经超过我这个做师傅的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1-14
两者的区别如下:
1、含义的不同:师傅:区别于师父,是一个名词,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也是现代人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师父:基本只用于武术、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也有对出家法师(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称)。
2、出现时间的不同:师傅: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指老师的。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3、用法的不同:师傅:“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比如“司机师傅”、“渔农师傅”等。师父:在古代,师父往往自己收养徒弟,弟子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教养,把徒弟当成家人。即便没有如此亲近,在传统观念中,父和师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因此旧时也使用“父师”一词。注意,对女老师亦称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