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如题所述

从溺爱本身看,溺爱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爱,有“溺水身亡”之嫌。溺爱隐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识上强调“乖乖,只要你成绩好,我们别无他求”的“应试”要求,和父母潜意识的征服情结或自卑情结而对孩子“我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为我出人头地”的无意识暗示。孩子在这种“成绩至上”和“为我牺牲”的爱护下,慢慢会感觉无形的重压,这是心灵的重负。当走向青春期,许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竞赛或恋爱)不可能再由关系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对选择时,由于自身的依赖情结,决断性和责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显得无助无能,他会因找不到自我而怀疑自己,继而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甚至厌学、依赖游戏等退缩行为。

现代孩子的心理问题,溺爱与苛刻是两大原因。苛刻,也许表现在那些严厉、专制的家庭,这是抑制孩子心灵自由的养育环境。而溺爱,比苛求制约心理成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溺爱为何有杀伤力?因为溺爱,看似充满温情和温暖,也有民主氛围,但它让孩子学会了被动的接受与服从,让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溺爱隐藏了:对孩子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遏制;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压制;对孩子决断力、行为责任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孩子承受风险与挫折能力的扼杀。

一位13岁的女孩来做心理辅导,她一脸惆怅地说:“我小学时就不快乐,进初中后越来越感觉孤僻,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我问“你在家里是什么感觉呢?”“冷的感觉”“你觉得爸爸妈妈对你怎样?”“他们很爱我的,但我不知为啥感觉不到温暖”。这是被溺爱下孩子不快乐的代表。并非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不快乐,但溺爱的养育模式,肯定隐含了制约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给了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却感觉不到爱?

如果在爱的关系环境里,孩子感觉不到爱,那肯定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父母不会爱的结果。所以,溺爱它象征了爱的窒息,溺爱意味着孩子创造性思维被爱淹没,孩子的自主性个性被爱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溺爱(苛求)有关,那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或者说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如孩子独立的意志、耐性、决断、宽容、爱的能力等,这些心理品质绝不是在课本上课堂上所能获得,也绝不是成绩好所能带来,而绝对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能真正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意思,需要我们学习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课程。

另外不仅儿童教育很讲究方法,早教识字教育也很讲究方法,人们对于画面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进行练习,比如【猫,小,帅学汉字】是一款采用图片演化成字体的软件,让孩子在好奇快乐中学习汉字,我家闺女从三岁开始接触汉字,现在用了一年认字300多个,是一款免费的好软件。

【猫,小帅,识汉字】中的图片演化汉字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让孩子感知世界同时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对以后繁重学习任务有重大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