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中诸葛亮论战对象,论战内容,论战结果

好的加分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0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精品之精品。它不但展示了诸葛亮与群儒之间口才、学识的较量,更是他们敏捷思维与胆略的博弈,历来被人们誉于“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典型,被名人志士及戏曲影视作品加以津津乐道与极力渲染,在历史上产生极其深刻影响。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刚满27岁。当时他刚出山辅佐刘备,事业一直不甚顺当,连遭挫折;刘备接连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处境陷入十分艰险地步。而当时的强敌曹操却步步进逼,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将面前较有实力的军阀,均一个个加以歼灭,眼前只留下刘备与东吴孙权的两股势力了,而且曹操不想就此罢休,又想出奸计,想先联合东吴孙权吃掉刘备,然后再回过头去消灭孙权,用心十分恶毒。   当时东吴孙权内部,在强敌压境情况下,产生了主战与主和两派势力。以谋士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主张“投曹自保”;而以武将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则主张“联刘抗曹”。霸主孙权一时难以决断。   在这种情况下,主战派鲁肃知道自己难以说服孙权以及在他身边的一批满腹经伦的文臣,就去夏口请诸葛亮来做孙权与群儒的思想工作,于是,就出现了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   诸葛亮与群儒的论战,共分七个层次展开:   首先向他发难的是东吴第一谋士张昭。张原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孙策临死时,曾嘱咐孙权,以后“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足见张昭在当时东吴的地位与权力。诸葛亮也深知,辩赢张昭,对控制全局至关重要,必须认真相待。   张昭一开始就锋芒毕露,不惜用人身攻击的严词来羞辱诸葛亮,想以此来杀一杀诸葛亮的傲气,给他一个下马威。他们辩论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否“言行相违”?   管仲是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大臣,曾辅佐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则是春秋时期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连克70余城池,立下汗马功劳,是历史上著名战将。27岁的诸葛亮以管、乐自比,张昭讥讽他是“自吹自擂”。   诸葛亮回答很干脆。他不仅承认有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的发问毫无经意。   接着张昭提出了更尖刻的问题:听说刘备是三次到你家才把你请出山的,他以为有了你就会如鱼得水,就可取得荆襄九郡作根据地。可是现在荆襄却被曹操占领去了,你诸葛亮有何主意?   诸葛亮理直气壮地回答:刘备要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去争夺同宗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我们兵屯江夏,是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其中的道理?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像你们这些口舌之徒,坐而论道者,碰到棘手事情,拿不出一点办法,只能耻笑于天下!   张昭听了更直截了当地发起进攻,说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这是“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你诸葛亮完全是“言行相违”!   诸葛亮听后则“哑然失笑”。他以大鹏鸟自比,将对方喻作群鸟;又以人患重病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说明刘备与曹操敌强我弱,不能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庸臣误国,犹如庸医杀人”。他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的无能。他说:韩胜“久事高皇,未尝累胜”,“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韩胜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向来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哑然无声,无法招架。   张昭败下阵来以后,谋士虞翻又披甲上阵。他与诸葛亮的第二场辩论的议题是: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坦率地说,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为惧”。虞翻一声冷笑,笑他“大言欺人”。   诸葛亮说:刘备“兵败当阳”,这是因寡不敌众,与“惧怕”两字毫不相干,乃是兵家常事。退守夏口,是为等待时机,绝不是所谓“计穷”,这与“惧怕”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最后,他又以一系列的论证来说明刘备完全不是什么“惧曹”,而是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良机,这完全不是什么“大言欺人”。   第三场辩论是与谋士步骘开展的。步骘想用张仪、苏秦的例子来贬低诸葛亮。他说诸葛亮来游说东吴,就像当年只会夸夸其谈的张仪、苏秦。诸葛亮首先用事例来论证“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的理由,他们并不像步骘所说的只会“夸夸其谈”的等闲之辈。他说,步骘等人听到曹操重兵压境以后,就准备投降,你们这些人还有什么资格来嘲笑张仪、苏秦?诸葛亮的反驳,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与薛综的辩论。薛首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坦言:“曹操乃汉贼!”,薛立即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取得天下乃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诸葛亮首先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德观念这一点,给予迎头痛击,呵斥对方“无父无君”,指出曹操“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可是,你们却说他“天数归之”,这完全是“无父无君”的谬论,致使对方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与陆绩辩论。陆绩说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而刘备出身低微,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刘备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   诸葛亮分三步驳斥这个论点。一是以反问句,点出陆绩自己动手时“座间怀桔”的故事,回敬他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二是用事例论证曹操名为“曹国相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同时用事实说明刘备被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驳斥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三是用汉高祖与刘备相比,用“高祖起身亭长,而终于天下”的例子来说明刘备“织席贩屦”,不见得就无法与曹操抗衡。诸葛亮的三步曲步步为营,驳得对方毫无还口之隙。   第六场是与严峻的辩论。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你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了他用词的用意,就以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并没曾“治何经典”的客观事实来反驳严峻的悖论。   第七场是与程德枢的辩论。程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诸葛亮就抓住他提出的“儒”字大做文章。他说,“儒”中有“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之分,那些“小人之儒”的所谓“真才实学”,不过是“雕虫”与“翰墨之枝”,根本不值一提。程德枢原想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实际上他讽刺的正是他自己。   诸葛亮在这场大辩论中,言词一个比一个犀利、精彩,实际上这是他出使东吴外交活动的一个序幕,通过这场唇枪舌战,使他在三国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通过分析天下的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与胆略,智激吴主孙权和都督周瑜,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这一举动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因此,历代被人传颂。   本文标题中这句群众创作的歇后语,被“歇”去的后半截,不同版本,有不同提法,比如“独占鳌头”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从容不迫”、“能言善辩”等等,这些“谜底”都十分精确、全面地表达了“谜面”的丰富内涵,成了千古绝唱。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史学家们的推理与考证,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的情节,仅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而编造创作出来的。史籍上仅有诸葛亮出使江东,积极做好孙权思想工作,促成孙刘联盟的记载,并没有与群儒展开针锋相对舌战的史实。   西晋陈寿写的六十五卷《三国志》,是现存的惟一一本有关三国时期的系统历史著作,曾得到西晋统治者的认可与赞许,亦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正史。南朝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引用二百四五十种书籍,对《三国志》中所记的人与事补充了大量新的史实,篇幅几乎是陈寿《三国志》的三倍以上,也被史学界公认为与《三国志》有同等史料价值的史书。但在这两本著作中,都无有关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的记录。   同时,经查有关史籍证明,诸葛亮与之辩论的谋士薛综、程德枢两人,当时远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并没有在江东即东吴首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二十里),他们怎么能与诸葛亮面对面地舌战?   另外,张昭当时是汉末著名的老一辈大文人,声誉满朝。诸葛亮是一个年仅27岁的后辈,又是一个奉命出使东吴的外交官,他真的有与张昭面对面辩论的机会,言词中也绝对不会用“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等等这么尖酸刻薄的用语;而张昭的反应也不可能只是“无一言回答”,这些描述严重失其大儒身份,令人不可信。追其原因,这些纰漏的产生,都因史籍中没有具体记载,使小说作者在创作中,留下了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的缘故,作者只要刻画人物形象需要,就可以“天马行空”的了。当然,这种描写,是不能成为历史真实的。
第2个回答  2013-06-27
七场张 昭:刘备、诸葛亮没有能力战胜曹操,来东吴只是借兵,嫁祸东吴;虞 翻:曹操势力强大,不可轻视;步 骘:诸葛亮效法张仪、苏秦来游说东吴;薛 综:曹操是国之丞相,出师有名,不可抵抗;陆 绩:曹操是汉朝名臣之后;严 畯:诸葛亮强词夺理;程德枢:诸葛亮没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