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大便的雅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有谁知道古代对拉屎的雅称

古代对拉屎的雅称叫出恭。

出恭意思是指越出常规;超出范围,与众不同;超出一般,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如厕须先领此牌。

“出恭”,在古代是对上厕所方便的雅称。因此俗称如厕为出恭。

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其实,起初的“出恭”并没有方便之意,这个词出自科举。

人有三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也不例外,要知道,当时的科举一呆就是几天,所以期间上厕所是难免的。 扩展资料:出恭和入敬: 从元朝开始,为了方便考生在考试期间出去上厕所方便,就设立了两种牌子,一个叫做“出恭”,一个叫做“入敬”。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考场之地神圣,出入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 明代的时候,科举盛行,八股文也泛滥,考试的时候,非常严格,一旦进入考场,吃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3035喝拉撒睡全在里面,时间又长,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辛苦得太多。

具体的使用方法就是:进考场,没人领一块“入敬”牌子,然后开始答题;答到一半想上厕所,就到门口用“入敬”牌换成“出恭”牌,去方便,方便完回考场,再换回“入敬”牌。 由于是在考试,所以要求肃静是必须的,但人既然吃喝,必然要拉撒,上厕所难免,这个进进出出如不注意,就会影响到别的考生考试。

所以,考试官方准备两个牌子,一个“出恭”,一个“入敬”,意思也很浅显,就是进来出去要恭敬、保持安静,考生要上厕所,需要先申领牌子,然后如厕。 时间长了,“出恭入敬”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并从科考领域向社会流传开来,再到后来,为了省事,直接叫“出恭”,大家也都明白是要去上厕所了。

所以,“恭”字就衍生出新的意思了,大号就叫“大恭”,小号就叫“小恭”,非大非小就叫“虚恭”,古代用来便溺的桶,就叫“恭桶” 久而久之,这“出恭”便成了科举考生对如厕的指代词,慢慢的流传到了民间,既然是从文人口中传出,也便成了如厕的雅称。

2.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厕所泛指由人类建造专供人类(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进行生理排泄和放置(处理)排泄物的地方。

人类使用的厕所大多有男厕女厕之分,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男女共用的厕所,也问世了。厕所的名称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叫茅房,文雅一点的叫洗手间、盥洗室。

潮汕地区则延续唐朝时的叫法称之为“东司”或者“东厮”。厕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Toilet,有叫Men'room的。

上厕所也有很多种叫法,古代叫更衣,后来叫解手,现代叫方便,叫如厕,叫出恭,上洗手间。通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

西方人把上厕所说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猎。上厕所一般分为蹲便和坐便两种形式,蹲厕以亚洲人居多,所以叫亚洲蹲,坐便现在也成为中国人家庭的标配了。

3.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古代人上厕所的雅称有出恭。

出恭是古代人上厕所的雅称,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的考场就设立的有出恭和入敬的牌子。是为了防止参加科考的学子擅自的离开自己的座位,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

如果学子们想要上厕所就必须先领取出恭的牌子,古代时候把大便称之为出大恭,把小便称为出小恭。 没屎没尿大小都不需要方便的放屁,则称为虚恭,就连便溺之桶也被称为恭桶了。

这样,带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便有了他意,与厕所卫生间连在一起了。 扩展资料: 出恭这个词原本和上厕所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称为了上厕所的代称,是因为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

隋炀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对国家选拔人才、社会阶层流动、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古代科考也和现在高考一样,基本上就是一考定终身,无论国家、个人,都非常重视,所以科考场面也是非常壮大,盛况空前。

当时科考都是每个人一个小房间,俗称“号舍”,考试的这几天,考生是不能轻易离开号舍的。 据史料记载,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有号舍20644间,也就是说同时可以容纳两万多考生,再加上监考人员,这么多人,上厕所就成了人们最头痛的问题。

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也是允许大小便的,号舍内都备有一小桶,小便在号舍内自行解决,就怕遇到大便,那就有点麻烦了,还要把试卷交给考官,然后在监考人员陪同监督下去大便,完事再接着考。 不过到后来,从元代起,科举考场开始越来越人性化,考场内设有出恭、入敬牌子,以防止学子们擅离座位。

学子们再要大小便,就不用监考人员陪同了,直接领块牌子即可,上写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6306438“出恭入敬”,凭牌就可以进出厕所和考场。 好像古代衙门里打出的威武、肃静的牌子,主要为了表示庄严,恭敬。

虽说是内急,但作为文人学子,还是要有文人的作风,就算去厕所,也要恭恭敬敬,不失礼仪,出入安静,不能干扰他人,这也体现了国家对科考的恭敬和尊重。 虽然这个牌子上的出恭入敬并不是去厕所的意思,但是大家一举这个牌子,就知道是这人要上厕所了,所以慢慢大家就把上厕所看出出恭入敬了,四个字说起来又不顺口,干脆就直接取前面两个字,于是,出恭一次慢慢就流传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恭。

4.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古人对上厕所的称呼极为隐晦,有许多雅称。

《赤壁之战》 中说到“权起更衣”,其中“更衣”是“上厕所”的雅称。古代上厕 所还被称为“登东”、“出恭”、“净手”、“如厕”等。

古代因风水之说,厕所多建于屋宇之东侧,故称厕所为“东 厕”、“东净”、“东司”等等,上厕所叫“登东”。 古代私塾学童如要上厕所,先生恩准后赏下一块牌子来,一 面写着“出恭”,一面写着“入敬”,意思是出去回来都要恭恭敬 敬。

学生拿着“出恭入敬”牌子去厕所。前两字“出恭”就是去厕 所,后两字“入敬”就是如厕的结束。

于是上厕所还得了个“出恭”的代称。 此后又演泽出“大恭”(大便)、“小恭”(小便)、“虚 恭”(放屁)。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 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 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

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 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 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 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 在上面“出恭”,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 太监要把用绣云龙 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 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 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 道)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 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 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 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富贵人家的厕所外间,尚有供沐浴梳妆、熏香更衣的地方及 侍女,上厕所是要更换衣服、洗手的。“更衣”、“净手”便成为上 等人如厕的雅称,虽然未必每次上厕所都要更换衣服。

《西游记》里孙悟空还给厕所起道号,为“五谷轮回之所”,是 戏言也道出了真理。

5. 医生在文言文里称什么

有食医、大夫、郎中。

食医

周 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孙诒让 正义:“此云百羞百酱,亦举成数也。此并庖人共其物,内饔割亨煎和之,膳夫馈之,食医唯掌其调和齐量而已。”

大夫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而朝政中人现今读作大夫(dàfu)应是望文发音,至读音改变。

郎中

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侍郎是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拓展资料

食医

“食医”这一名称,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书中在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现代的营养师。“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由两个“中士”担任。

大夫

大夫,多义词。大夫(dàifu)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郎中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医乃中九流,比士、农、工、商下一等。地位不会很高。

拓展资料:

大夫-百度百科

食医-百度百科

郎中-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