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批注: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批注:交代了背景、人物、性格、神情。这“静”就是为下文写“动”蓄势、铺垫、张本,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呆呆地”用拟人手法写出静态时腰鼓的形态。
但是:看!
批注:承上启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人与鼓融为一体,鼓与人已难分界限,“忘情”“没命”展现出了生命的力量与奔腾:犹如鼓点的沸腾,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批注:一个“狂”字写出了生命的张力,它其实是整段文字的文眼,本段文字就是围绕一“狂”字做文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批注: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写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犹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整段文字围绕“狂”字进行渲染,表现的是一种“力”。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批注:“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一连串鲜明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腰鼓所带来的热情、活力、震撼。运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批注:从表现手法来看,是联想;从记叙顺序来看,是插叙。这样,使行文有起伏,使内容愈加丰腴,主题愈加鲜明,说明安塞腰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成为冲锋陷阵的战斗号角,具有伟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批注:这股“劲”是想冲破“束缚、羁绊、闭塞”之劲,是一股让生命畅游翱翔之劲,排比、反复的运用,读来节奏鲜明,力度飞溅,很好地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生命的激荡与不屈之灵魂。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一夸张又带比喻的句子,强烈地写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批注:遗落了一切“冗杂”,写出了观众已忘却自我,已经与腰鼓融为一体,“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一夸张又带比喻的句子,写出了腰鼓的振奋人心,心随鼓动。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批注:这是侧面烘托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力和感召力,能让山崖、观众产生共鸣:“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视野开阔、气氛热烈的文章,黄土高原上,南风猎猎,黄沙滚滚,野旷天低,跳动着生命和热烈,非切身理解而不能有如此深刻体验。
这篇文章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男子汉的阳刚美,表现了要冲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冲破思想束缚阻碍的愿望,突出地表现了作为人就要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安塞腰鼓》篇幅不长,却足以让人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
文章突出地描写了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安塞腰鼓,热情地歌颂了安塞腰鼓所显示的激昂勃发的生命的律动之美,作者以飞扬的词采,让读者真切地领略了生命与力量的壮美。让读者感悟到黄土高原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粗犷、强悍、奔放、洒脱、气冲云天的气概,震撼人心,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