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采莲曲>>解释

求王勃<<采莲曲>>中"还羞北海雁书迟 .共问寒江千里外"两句话的解释意思.

【赏析】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江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第一段落:仅“采莲归,绿水芙蓉衣”一句。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

第二段落: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

第一层:“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这三句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第二个层:“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而今物是人非,岂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倾诉相思苦情。这耳闻目睹,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霎那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而悲苦的一面,揭露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幸。

第三层:“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娼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第四层:“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写采莲女子自比荷花。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 采莲女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

第五层:“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担心,她怅惘,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在,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而心依旧。“不惜西津交佩解”,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但不后悔。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有些不满,又不忍心责备,只能找个理由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第三段落:“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还没有歇息。后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正是:期望有时,失望有时。孤单有时,孤傲有时。繁华有时,落寞有时。拚搏有时,成功有时。距离有时,守候有时。相伴有时,永远有时。努力有时,收获有时。包容有时,幸福有时。

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华美的言辞,响亮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在这里不但没有铺陈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

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评说:“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1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