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达亲情儿童文学作品

如题所述

父爱如杉作者:胡双庆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让人心痛、怜惜,又温暖无比。眼泪不经意便浸湿了夜色。窗外,那片杉树林在夜风中“沙沙”有声…… 母亲生我时难产死了,父亲当年只有23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没有再娶,后来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后妈,父亲笑而不语,昏黄的眼睛里温情四溢,我猜想,他在思念母亲。常常可以从邻居们口中听到我记事以前父亲的艰辛养育:我饿了,没有奶水,就哭。父亲先是熬米汤,一口一口吹冷后喂我。偶尔我会刁嘴不喝,父亲就抱着我穿乡走户,去找刚刚生了孩子的女人讨奶。我两三岁的时候很顽皮,父亲要下地干活,于是把我托给左邻右舍赋闲在家的老人们看管。他又不放心,在地里干着干着就跑回来,看看我没事,才又去干活。来回地跑,误工又误时,有人劝父亲再找个老婆,父亲眼一瞪,别人再也不说了。我上中学以后,家里的经济渐渐捉襟见肘,为了继续供我读书,父亲决定去贩卖树苗。因为惟有这个生意不需要多少本钱,也没什么风险,可是,路途遥远。每次去苗圃进树苗,父亲都早早起床,揣上干粮,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披着晨露出发,来回一百多公里路,回来已是月上柳梢。回到家,虽然早已疲惫不堪,父亲却并不急着睡觉,他会把树苗在堂屋中央一字儿铺开,每次从中间找出一棵最长、最直、最粗壮的放在一边,然后将其余的按根数分成堆,用稻草一捆一捆扎好,这才上床睡觉。睡不了几个小时,父亲又出发了,沿着乡村小道挨家挨户地兜售。等我起床,就会发现后园的空地上又多了一棵新栽的杉树。一棵,两棵,三棵……树苗越来越多了,渐渐地形成了一片杉树林,父亲把它们栽得整齐有序,横看成线,纵览成排。我问父亲:“为什么不一下子全栽了,而要一棵一棵地栽呢?”父亲一边浇着水,一边说:“我要把每次最好的树苗栽在这里。”我又问:“你栽这么多树干嘛?又不能长出稻子来。”父亲歇下来,使劲地吸一口烟,然后摸摸我的头,得意地说:“等你长大娶媳妇的时候,好给你打家具呀!” 有一次,父亲像往常一样出去进树苗了,我一人在家。到了下午,天气骤变,一时间飞沙走石,暴风雨突然降临,屋顶上的瓦片都被风掀了起来,不时有树枝、石子、瓦片什么的砸下来,我钻到床底下,害怕得直发抖。直到凌晨三四点钟,父亲才跌跌撞撞地回来,额头上的血和泥浆粘糊在一起,已经有些凝固,衣服破得不堪入目,自行车摔得变了形。我无法想像那样的雨夜,他是怎么赶回来的。父亲确认我没事以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并说,以后再也不去进树苗了。可是父亲还是去了,越来越昂贵的学费和生活开支逼得他别无选择。不同的是,此后每次出发前,他都要反复提醒我,如果再有暴风雨,就跟着邻居跑,不要站在电线下、树下和屋旁。每个星期,父亲都会将那些残破不堪的零钱清理整齐,用橡皮筋扎好了,然后交到我手上,“伢子啊,一定要好好读书。”在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下,我像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 等数到有三百多棵树的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做了丰盛的晚餐庆贺。他还破天荒地给我斟了一杯酒,“伢子啊,以后就是大人了,也是个男子汉了,一定要走正道,做正事。”父亲说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望着我,我却看见他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我知道,那是一种骄傲和喜悦的泪水。当我兴奋地告诉父亲,我终于可以跳出“农”门,到城里上班时,父亲沉默了。许久,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落在桌面上,“你觉得在农村就不能干一番事业吗?伢子啊,不论你翅膀有多硬,你都别忘记,你是吃百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这里所有的父老乡亲,都是你的亲爹、你的亲娘……”那是我第一次听见父亲如此沉重的语气。虽然相继寄来了几家公司的报到通知,我还是没有到城里上班。恰逢村委会换届选举,父亲征求我的意见后,帮我报了名。因为我是村里惟一的大学生,乡亲们一致推选我做村长,从他们欢欣的脸上,我读到了一份渴望和一种希冀。笑得最开心的当然是父亲,他一边接受着乡亲们的祝贺和羡慕,一边不住地向大家作揖、点头。我当上村长后的那个秋天,父亲有一天晚上突然晕倒在家里,那一刻,我发现他一下子老了十岁。我赶紧喊人将父亲送往县医院。当我拿到化验单时,惊呆了,“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医生望了望我,略带歉意地说:“应该不会错,还是好好安排一下后事吧!”我的眼泪“扑簌簌”直往下落,我怎么能相信,看上去如钢似铁的父亲竟得了胃癌,而且,已到晚期。我洗了把脸,整理了一下情绪才去见父亲,可父亲仍然看出我的异样,他招呼我坐到床边,拍拍我的肩说:“伢子,别伤心,人都是要去的,你娘一个人在下面呆了这么多年,我也很想去看看她呢!”我哽咽着,“爹,你瞎说些什么啊?”父亲居然朝我笑了笑,目光中有一种迷离的憧憬,“其实,你读大一时我就知道我得了什么病了,终于还是看到你学业有成,我总算可以放心地去了。以后再给我找个好儿媳妇,你娘和我在九泉之下也就心满意足了。”我的眼泪顺着面颊,再一次泉涌成河。在医院住了两天,父亲便吵着要回家,说死在医院不如死在家里好。我知道他是不想再接受治疗,怕花很多钱。父亲的老哥们到家里来看望他,开着玩笑跟他说,“你现在可不能走啊!”父亲很坦然地笑,“现在伢子也长大成人了,我也算尽到义务了,去阎王那儿报到,他们不会割我舌头了吧!”那人说,“你如果现在蹬腿了,伢子可不好办呢!” 我知道他指的是殡葬改革。那段时间正是农村实行殡葬改革的初始时期,当村委会宣布这项政策的时候,许多老人家都跑到村委会去闹。就连父亲,也时常指责我,“老子活了几十年,也没见过人死了要用火烧的,尸身都没有一个,你要乡亲们怎么去见地下的先人?”我很细致地给他解释,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父亲头一摆,“不听,怎么说也不能烧。” 可是有一天,父亲突然把我叫到床头,“伢子,我算是想通了,人都死了,还管他是埋是烧啊!等我去了,你还是把我烧了吧!将骨灰挖一个小坑埋在你母亲坟旁就行。我也算是赶了趟时髦。”我说,“你别说了,我再想想办法。”父亲笑了笑,“当村长就要以身作则,要不然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 父亲的病情恶化得很快,一天猛似一天,不多久,就已经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一天几遍输液来维持生命。偶尔,他会让我扶他到后门,搬一把椅子坐在那里,望着后园里一派葱茏的杉树林,很憔悴,也很得意地笑着说,“爹这一生不算白活,虽然没留给你什么家业,这些杉树,等你结婚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打些家具,再砍一些拿去卖掉换钱,当作结婚的费用。”我站在一旁噙着泪,不住地点头。父亲走了,没能挺过那个冬天,他是微笑着离开的。他说:“好好给乡亲们做事,不要给爹娘丢脸……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去见你娘了……” 我选了一棵最直的水杉,给父亲做了块灵牌,给母亲也做了一块。剩余的木料请人打了张龛台。每每看见那两块整齐地安放在龛台上的木牌,就像见到了两位老人家,浑身顿时充满了力量。父亲的杉树越长越高、越来越粗了,它们从来不生虫子。虽然因为栽种的时间不同,粗细不一、高矮不齐,但它们都笔挺地直冲云霄,即使是偶尔的暴风雨将它们吹得东倒西歪,风雨过后,它们便又昂首挺胸,巍然屹立,重新成为村子里最美丽、最壮观的风景。父亲生前种下的324棵水杉树,如今还剩下323棵,即使在我娶妻之时,都没曾舍得伐过一棵。妻听过我讲给她的关于父亲和杉树的故事,她也赞成我不去动它们。妻说:“这些杉树就像是爸爸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们,佑护着我们!” 窗外,杉树林还在夜风中“沙沙”地响着。妻不知什么时候也醒了,下床从衣柜里取出一件大衣披在我的肩上,“起来,我陪你去看看杉树林吧……” (赏析) 往往,写母亲的文章多于父亲,因为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山的父爱是深沉的,所以要很好地刻画出能打动读者的父爱难于母爱,但少,并不代表没有,本文便是其中精彩的一篇。文章中的这位父亲又与一般的父亲不同,因为文中作者的母亲难产而死,这位父亲即当爹就当妈。“我饿了,没有奶水,就哭。父亲先是熬米汤,一口一口吹冷后喂我。偶尔我会刁嘴不喝,父亲就抱着我穿乡走户,去找刚刚生了孩子的女人讨奶。”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形象,又是一股怎样的力量让做为一个大男人的父亲放弃了自尊,抱着“我”穿乡走户,去找刚刚生了孩子的女人讨奶? ----这就是父爱!一种质朴的、动人的爱。父亲是善良的:“不论你翅膀有多硬,你都别忘记,你是吃百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这里所有的父老乡亲,都是你的亲爹、你的亲娘……” 父亲是坚强的:“别伤心,人都是要去的,你娘一个人在下面呆了这么多年,我也很想去看看她呢!” 父亲是通情达理的:“当村长就要以身作则,要不然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 这样的一位父亲,我们只有在心里衷心祝愿,善良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辛苦了一辈子,但愿他能够在天堂里安享晚年。 那只沾满灰土的红薯作者: 傅小月我老家那个村子,在辽东靠边界的山沟里。村子一半起伏在小山腰上,另一半沿河趴着。老人们说这是龙形地,可我怎么看它都像一条狗,趴在地上懒懒地晒着太阳的狗。村里村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下雪的时候,尤其动人,因为经常一落三尺来厚。然而,那年那月,下雪却不是一件“动人的事”。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那场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另外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那曾经历的一段岁月里。那个冬天我13岁。雪还是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不约而来,如期而至。漫天雪花中,我家和当时大多数人家一样,沮丧得只有虔诚地祈求好雪能兆一个丰年,虽然它渺茫得像掌中的雪花,但亲人们仍乐此不疲,年复一年地期待着。无尽的期待中,也是大雪的天,大舅托人送来了几个红薯。母亲接过了侄子手中的红薯,连一句客气的话还没顾得上说,便连忙吩咐姐姐快去洗了煮来吃。红薯煮熟了,母亲又亲自数了数,平均分给了家里的5口人吃。我和哥哥比谁都吃得快,偏偏锅里还剩一个没分出去。于是,我们便争了个难分难解,差点没厮打起来。大概是心虚的原因,我俩同时放手,“啪”,热腾腾的红薯掉在火坑里,上面粘了一层厚厚的泥灰。母亲发现了,手提着一把笤帚打了过来,分明是要教训教训这两个不争气的孩子。可是,没等我们躲避,母亲却把举过了头的笤帚慢慢地收了回去。还是哥哥反应快:“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们,那是吓唬咱们的。”果然,母亲对谁也没碰,只是狠狠地瞪了我俩一眼,拾起地上的红薯,转身进了房。等我回头再去找母亲时,屋里静得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母亲正小心翼翼地剥那沾满灰尘的红薯皮,眼中噙满了泪水。少不更事的我,呆呆地站在母亲旁边,只等她高兴起来。不料,母亲一把将我搂住,屋里同样静得依然听不到一丝声响,只觉得母亲的泪水不住地从我脸上滑过…… 事后,姐姐告诉我,锅里那红薯是留给我哥俩上学吃的。姐姐说,母亲连红薯味都舍不得多闻一会儿。为此,我一直懊悔不已。这种懊悔一直延伸到以后家中有好多红薯的日子里。过年了,母亲一心想让全家吃个热乎乎的饱肚子。暮色渐浓,我在外面疯够了回家,先溜进厨房瞧了瞧,看见冒着火苗的火炉上,放着那把平时很少用的大炒勺,心想今天一定能吃到油水汪汪的好东西了。不一会儿,姐姐把炒好的菜端上了桌子,我们便凑到桌旁等候。吃饭的人都齐了,怎么还不见母亲来?没等父亲使唤,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奔向厨房。出于好奇,我没有推门进去,只是在纸糊的窗户上偷偷撕开一条缝,眯着眼睛往里看:母亲正在往炒勺里倒开水。我满以为她要涮洗,她却双手捧起勺子,来回地涮了涮,端到嘴边,一饮而尽。我顿时目瞪口呆!望着母亲贪婪的吃相,泪水潸然而下。记忆也闪电而至。母亲曾答应送我一套新衣服——草绿色的仿军装。那时候,军装是最让人羡慕的了。然而,几天后,母亲又改口:“将你哥的衣服补一下,将就点吧。”愤怒和委屈直冲脑门,我很蛮横地表达了宁缺勿滥的原则。母亲很恼火,丢下一句话:“那就明年吧。”便自己忙活去了。我坏坏地走到母亲身边,将课文里学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给她听。故事的大意是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儿子,毅然挥刀杀猪。我把它活用到母亲身上。母亲听后脸色陡然大变,呆呆地立着,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的。现在想来,深恨自己当时那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毒。那一刻,我第一次知道母亲的爱有多深多重。母亲就是这样,自己煮食发馊的食物,却把大米白面、甘果蔬菜给予我们,使我们营养充足,身体强壮。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总会淡忘的。可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母亲那偷喝涮锅水时的动作依然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来,仍会心惊。又是春天,故乡怕已是花红柳绿了,山墙里的喇叭花怕也不用探头探脑了吧?可是,故乡啊,你什么时候才能融掉我心中那层厚厚的雪呢? (赏析) 《那只沾满灰土的红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件件极为普通常见的事情描绘出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也许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你经历过,我经历过,我们每一位做孩子的曾经历过,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读罢此文,深深感慨。 “事后,姐姐告诉我,锅里那红薯是留给我哥俩上学吃的。姐姐说,母亲连红薯味都舍不得多闻一会儿。”,“她却双手捧起勺子,来回地涮了涮,端到嘴边,一饮而尽。我顿时目瞪口呆!”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不饿肚子,自己竟连红薯味都舍不得多闻一会儿;为了让孩子吃饱,自己竟然偷喝涮锅水!为了孩子,委屈的是母亲,受苦的是母亲!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又何时才了解母亲的心? “我坏坏地走到母亲身边,将课文里学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说给她听。故事的大意是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儿子,毅然挥刀杀猪。我把它活用到母亲身上。”为此,“呆呆地立着,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却伤了母亲的心!谁解天下父母心?相信读完这篇文章的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感染。做一个懂事而贴心的孩子吧,让因为爱我们而苦了自己的母亲宽心! 母亲为我煮饺子作者:佚名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里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起来有点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再想吃妈妈做的饭可就难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惟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能从我妈妈做的饭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 我的确曾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故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饺子,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制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饺子的咸淡,便煮了两个品尝。一尝不要紧,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看着两屉已包好的饺子,母亲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个针管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每一个有缺陷的饺子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的,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了。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欢畅地啄食、尽情地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 (赏析) 《母亲为我煮饺子》是一篇颇富哲理的真情小散文,文章短小精悍,文章以“我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里感觉好不好?”而引出话题,接着笔锋一转:“我心头一热,难得你还记得它”,文章很好的完成了过渡,引出了真正与文章标题“母亲为我煮的饺子”有关的故事,一句“我的确曾给这一届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故事娓娓到来,文章虽短小,全文却有几个转折与过渡,衔接得相当巧妙与紧凑,这便是本文成功的一方面。俗话说“平淡见真情”。《母亲为我煮饺子》另一处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这种“平淡的真实”:“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一份母子情,这份真实能够换取读者一份真实的感动。“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个注射针管,调好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都会被文中母亲这份细致所打动。最后,文章结尾处作者巧妙地将文章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升华:“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 母爱的“真味”与“厚味”是在象“母亲为我煮的饺子”般寡淡的饭菜中体味出的! 母亲买的水果作者: 古风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里,发生了这样一桩案子。一天中午,一个捡破烂的妇女,把捡来的破烂物品送到废品收购站卖掉后,骑着三轮车往回走,经过一条无人的小巷时,从小巷的拐角处,猛地窜出一个歹徒来。这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他用刀抵住妇女的胸部,凶狠的命令妇女将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妇女吓傻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歹徒便开始搜身,他从妇女的衣袋里搜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包着一沓钞票。歹徒拿着那沓钞票,转身就走。这时,那位妇女反应过来,立即扑上前去,劈手夺下了塑料袋。歹徒用刀对着妇女,作势要捅她,威胁她放手。妇女却双手紧紧地攥住盛钱的袋子,死活不松手。妇女一面死死的护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声惊动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们闻声赶来,合力逮住了歹徒。众人押着歹徒搀着妇女走进了附近的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了他们。审讯时,歹徒对抢劫一事供认不讳。而那位妇女站在那儿直打哆嗦,脸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妇女回答说:“我好疼,我的手指被他掰断了。”说着抬起右手,人们这才发现,她右手的食指软绵绵的耷拉着。宁可手指被掰断也不松手放掉钱袋子,可见那钱袋的数目和分量。民警便打开那包着钞票的塑料袋,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为8块5毛钱,一个断了手指,一个沦为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时,小城哗然。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块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块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块5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妇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个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伫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将袋子倚着墓碑,喃喃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竟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妈妈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8块5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吧,孩子,你尝尝吧......” (赏析) 如果说爱是心灵一种美的牺牲,那么真情就是一颗埋进心灵的种子,因为,一篇写情的文章要打动人,便要写出其中真挚的感情,因为有真情,爱的牺牲才显得高贵而伟大。《母亲买的水果》中母亲对儿子的那种爱,便是真情的表现。在写亲情的文学作品中,写母爱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写母爱的文章多了,且大多千篇一律,所以难以吸引读者的视线,读了也难以让人感动。但《母亲买的水果》不同,作者独具匠心,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本来就是一块质地很好的石料,所以雕塑出来的塑像也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母爱如月光,予以我们温情与感动,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母亲买的水果》一文所刻画的母亲想象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文章出人意料的结局,更给了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