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心理学领域出现了哪些反转经典理论的研究结果?

如题所述

‍‍

关于咬笔做出笑的表情会让人心理也觉得更快乐的研究,理论提出者于2017年发现该研究不可重复。笑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一般情况下笑更多的用来表达高兴和快乐,由脸部肌肉动作为表现方式。它大都是由于人体感官(尤指眼睛、耳朵)接触外界的事物或语言,转变为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而后通过大脑对脸部甚至全身的肌肉发出运动的命令而产生的。笑有时不仅会使肌肉发生运动,声带也会随之振动,由此产生笑声。目前心理学家们认为笑是人类之间交流的古老的方式的一种,但之前人们更多地认为笑仅是幽默感的表现。科学家指出人类在学会说话之前就会笑,而笑的目的是人团结或嘲笑别人,笑也常被当作对他人调情的一种方式。

德国曼海姆大学的FritzStrack和同事们让志愿者们用嘴叼着一支笔,一些人把笔咬在牙齿之间,让他们可以不自觉地微笑,而另一些人则把笔咬在嘴唇之间,无法微笑。然后,志愿者们需要观看GaryLarsond的FarSide卡通,并对它的好笑程度打分。有趣的是,与用嘴唇咬着笔的人们相比,用牙齿咬着笔的志愿者们打出了更高的分数,他们认为卡通更好笑。这说明微笑实际上能够改善情绪,而通常的观点只认为,微笑是人们当前情绪的一种体现。以上研究是1988年做的,之后被无数的人引用,也进入到了无数本教科书中,甚至被选入了2011年的考研英语试题。到了2013年,作者之一的Strack博士决定将其注册为重复研究项目(即邀请全世界的研究者来重复这个实验);2016年9月结果出炉:在17个重复该研究的组中(共1894名被试),有9个组的结果同最早的实验在方向上一致,但是另外8个组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最终结论是:效应不显著。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3
‍‍

2010年,在心理学顶级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mile Intensity in Photographs Predicts Longevity的Short Report,其研究通过对1952年共230名棒球运动员在照片中的笑容强度进行编码,同时追踪了这些运动员的寿命,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非常amazing的结论:笑容强度可以预测个体寿命。结果是笑容强度越高,其生存率下降越滞后。其逻辑在于:积极情感会正向影响个体的生存质量,而面部表情(笑容)作为情感的良好行为指标,可以反映个体情感,因而预测了寿命这个生存指标。这个研究的结论看起来仿佛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然而就在今年,有一篇论文却反驳了这一观点,该论文采用重复性研究,通过三类样本(其中一类是原始样本),相同的分析方法,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笑容强度无法显著预测寿命。结果显示在加入协变量之后的模型中,笑容强度无法预测其死亡率(本研究中以mortality作为寿命指标)为什么该结论无法重复呢,作者给出了以下两个主要理由(借口):样本不同;编码与测量过程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原始研究得到了假阳性结果(作者认为本研究的编码效度很高,原始研究的效度就不知道了,此外作者也讨论了有关调节变量的问题,但最后还是说了句:靠照片看寿命真的很扯。

‍‍
第2个回答  2018-01-03
‍‍

知识反转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认知负荷的框架下对学习者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效性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式起源于能力倾向与教学处置交互作用模型。认知负荷理论认为知识反转效应的产生是由于高先备知识者接受冗余教学而产生了额外的认知负荷,动机理论却认为,高先备知识者由于冗余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负荷可能是一种动机资源负荷。在优化外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中发现了大量知识反转效应的实验证据,其教学的启示意义在于需要随着学习者领域知识的不断变化适宜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未来需要在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整合研究成果以建立效应发生与发展的理论模型。美国心理学家Cronbach(1957)提出了能力倾向与教学处置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ATI)模型,认为某种教学处置并非对所有学习者都有利,应设计适宜于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群体的教学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