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资源概况

如题所述

银是工业和民需的重要金属,多年来国际上供不应求,缺口较大,我国亦然,把它列为紧缺资源之一。

我国银矿地质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未独立开展,只作有色金属矿石中的伴生组分予以评价,80年代开始对破山、银洞沟等一批独立银矿床进行勘查评价,特别是1989年白银地质勘查基金的建立,更促进了银矿地质工作的开展,发现和勘查了一批独立和共生大中型银矿床。银矿地质研究工作也随之得到了同步发展,除大量有关银矿床研究论文见诸许多刊物外,还有一些综合性专著问世,如《中国银矿》、《中国银矿床矿石学》、《中国银矿床主要类型及矿床特征》、《南岭银矿》等。本章侧重就中国银资源的结构特点和银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予以综合分析,以求较全面地反映中国银资源及银矿床的现貌。

银多与铜、铅锌、金金属共生,含微量银的小矿床数目很多,这些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前面各章节中已涉及,本章则不再重复,同时为宏观反映银矿床的分布,在东部矿床密集区,对银资源量小于80t的含银铜铅锌矿床和小于20t的含银金矿床,小于20t的独立银矿床未进行填表统计。西部银矿床很少,故银矿点也作了填表统计。

部分有色金属矿床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勘探的,当时对银未作勘查评价。后来有关单位补作了部分物质组分研究,阐述了不同矿石类型中银的品位和赋存状态,结果有的平均品位近B级,如黄沙坪矿床,有的属B—C级,如七宝山矿床,但因未补作系统的采样分析及储量计算和上报审批工作,至今储量统计表中未列入,现按已知矿石量及银品位计算,则属大型银矿床,本章估算了其储量后予以统计。另一类矿床,类型相同,勘查程度相近,但因手续关系在“储量统计表”中的反映不同。如德兴铜厂斑岩型铜矿床中,Ag的品位为1.01g/t,规模大型,上了储量表,而富家坞铜矿,Ag的品位为3.34g/t,大型,却未上储量表,玉龙斑岩型铜矿,Ag的品位为4.62g/t,大型,也未上储量表,本文则一视同仁地作了统计。新近勘查的一些银矿床,其储量也未评审登记,但在有关文章和报刊上有所反映,如称富湾、白秧坪矿床为超大型,本文就按上述信息作了统计。因此本章所统计的矿床数目和资源量与全国地质储量统计表的数值不相同,但绝大多数矿床的统计数据是与其一致的。

此次统计结果,本书中统称银资源量,因我国已往执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与国际通用的出入较大,现已发布了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即将对各矿床原有“储量”重新评定套改,为了避免造成新的误解,故统称资源量较合适。

图9-1 中国银矿分布略图

中国银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皆是有色金属矿床中的伴生资源,80年代开始对以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床进行了勘查,当时对银品位达100g/t,资源量500t的矿床就算大型独立银矿,故对平均银品位为93g/t,储量为984t的孟恩套力盖矿床,人们一直称其为大型独立银矿床。本章的品位分级和储量规模分级与《南岭银矿》标准一致。经统计,中国银资源量不同时期的增长变化见表9-1,它明显反映出白银地质勘查基金建立后,高级别储量增长大大加快了。

表9-1 中国银资源分阶段分级别统计表 单位:t

本文共统计各类银矿床424个,其分布见图9-1,各省银资源量百分比见图9-2。全国银资源量按品级、金属组合、矿床类型统计结果见表9-2、表9-3。

从表9-2所反映的具独立开采价值的银矿(A级)和共生银矿(B级)各占1/4,小于40g/t的低品级银资源量占37%多,其中赋存于铜矿中的低品级银矿量最多,占21%。与铅锌矿共生的银占51%,与铜矿共生的银占26%,与金共生的银为9%,单一银矿床只占7.2%。

按矿床类型统计表明,以夕卡岩型和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资源量最多,各占18.38%和18.27%,其次是陆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型,分占9.48%和9.47%,其他依次是产于碎屑岩中热液型、海相火山岩型、沉积变质型、变质岩中和构造岩中热液型,其 所 占 资 源 量 分 别 为 11.03%、6.86%、6.85%、6.61%和5.69%,其他类型很少,见表9-3。大矿床占有的资源量达50%,小矿床仅占10%。大矿床又以热液型最多,其次是陆相火山次火山型,再次属夕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和沉积变质型,分别占大矿床资源量的20.22%、11.78%、7.07%、4.88%和4.53%。

图9-2 各省银资源量百分比图

表9-2 银与金、铜、铅锌共生及分级统计

表9-3 各类银矿床所占资源量统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30
中国产银的地方好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