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可能都知道“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地发现了两个狼孩,即从小被狼抚养的儿童。两个狼孩都是女性,大的发现时约8岁,后来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左右,取名叫阿玛拉。人们从狼窝里捕获她们后,将她们送到了孤儿院,辛格牧师对她们进行精心地照料和教育。卡玛拉活到了17岁,阿玛拉第二年就死了。虽然辛格牧师对卡玛拉进行了长达10年的教育培养,而卡玛拉只改掉了一些狼的习性,学会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讲一些简单的话。尽管人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卡玛拉在17岁时思维水平仅能达到正常儿童3~5岁时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是在人发育的某个阶段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才会出现的,而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不再产生或很难出现。比如有人提出,8岁以前的任何一名儿童无论把他放到世界上什么国家,他都能很顺利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而8岁以后再去别的国家,语言的掌握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8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任何人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后,提出了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来探索世界、思考问题,这是儿童思维的萌芽阶段,比如小孩子拿一根木棍,当他用两腿把木棍夹住时,可以用“骑木马”来思考此事;当孩子将木棍放在肩上或端在胸前时,思考的是“扛着解放军的枪”;当孩子把木棍拿在手上玩耍时,这根木棍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了;当孩子将木棍扔掉后,他的思维便结束了。
2.前运算阶段(约2~7岁)
这一阶段由于儿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开始凭借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比如一个小孩觉得一个人玩太寂寞了,当他看见一只小燕子飞过时,他会叫住小燕子说:“燕子,燕子,快下来和宝宝一起玩吧!”这一阶段的小孩还不能将自己与他物分割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3.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还离不开以具体形象事物作为思考的对象。对于他们思考的内容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所以只是初步的逻辑思考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就属于这一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约12~15岁)
这个阶段也叫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是与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基本成熟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因此在这个过渡的关键时期,父母非常有必要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并加以正确地引导。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约10~11岁(小学四年级)。当然这一关键年龄也是有可变性与可塑性的。如果教育适当,小学生的关键期可能提前,可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如果教育不当,没有适合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能推迟到五年级才发生。
举个例子说,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四年级的小学生(10~11岁)在数的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小学生在掌握数的概念中,从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为主要形式的一个转折点。这就是小学生数理概括能力的一个飞跃期。强调这个关键年龄,就要求父母和老师要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飞跃期,施以适当的教育。这一转折点何时出现,主要取决于怎样教育孩子。而在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情况下,到了三年级下学期,经过多次思维发展的水平测试,平均有86?7%的小学生已经达到了小学数学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这样,经过训练的学生在三年级就实现了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同时还对一些学生进行实验,由于教学不得法,到了小学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了小学数学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
这些都说明,小学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提前,也可以延迟,可以加快,也可以减缓。只要有好的训练方法,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这意味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力。
认识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关键期,并切实抓住关键期,这是每一个父母都不可忽视的。
一、抓住儿童语言思维培养的关键期
瑞士学者多哥特·埃拉慈姆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4岁是培养儿童语言思维的最佳年龄。为使孩子将来有好口才,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亲属,都应该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特别是4岁时,侧重进行语言思维的培养,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说话。并注意讲话题材的选择,词语的重复率要高,语言的趣味性要浓,逻辑性要强。不要说废话、粗话和脏话,要注意语言的纯洁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另外,对有口吃习惯的孩子,要注意语言培养,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口吃的儿童怕被别人讥笑,容易养成羞怯、自卑、孤独和退缩的性格,从而影响语言、思维的发展。所以要慢慢地引导,帮助他树立信心,主动练习,养成从容不迫的发音习惯。
二、注意发展幼儿的“情境性语言”
3、4岁以前的幼儿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往往不能连贯地按一定逻辑顺序进行,而是想到哪谈到哪,内容断续,有时还伴有手势、表情等。这种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才能“听”懂的语言称“情境性语言”。
据研究,在6岁以前的幼儿的语言中,情境性语言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主要由于幼儿掌握的词汇还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高。但它在幼儿的直接交流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语言能否充分发展,直接影响到幼儿连贯性语言的发展。
在情境性语言中,指示手势、面部表情、语气等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对幼儿语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育,部分幼儿在语言交际中会过多地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替代语言表达。如:幼儿把嘴张开,并发出“啊啊”的声音,大人就急忙给幼儿拿他爱吃的东西,幼儿用手指向玩具,只要说;“给我”,大人就立即去取玩具。
另外,也可以用谈话法、复述故事法帮助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